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聲音檔案選舉

玩玩這個選舉,也可增加對今年大事的認識!


http://www.rthk.org.hk/special/soundfile2009/

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反 叛 有 理

反 叛 有 理

過 去 一 年 , 在 媒 體 眾 多 示 威 遊 行 報 道 之 中 , 多 了 批 新 面 孔 : 他 們 會 操 上 政 務 司 司 長 官 邸 抗 議 司 長 在 立 法 會 就 政 改 發 表 的 言 論 , 他 們 亦 會 攻 佔 政 府 總 部 通 宵 靜 坐 反 對 興 建 高 鐵 , 直 至 警 方 武 力 清 場 。 他 們 反 權 威 , 不 依 附 政 黨 。 他 們 年 青 、 二 十 多 歲 、 活 躍 於 互 聯 網 討 論 社 會 問 題 、 以 至 組 織 行 動 。

「 我 不 認 為 太 激 進 , 我 們 只 是 表 達 訴 求 。 」
「 我 不 是 反 社 會 , 我 們 要 的 是 全 民 直 選 。 」
「 我 們 不 耐 煩 。 」
「 我 不 要 權 威 。 」
「 我 有 我 的 看 法 。 」
「 說 到 底 , 我 要 的 是 自 主 。 」


年 青 的 一 輩 在 說 話 , 社 會 可 會 聽 ?

摘自《鏗鏘集》網頁





http://www.rthk.org.hk/rthk/tv/hkcc/20091206.html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從蒙特利爾看哥本哈根

從蒙特利爾看哥本哈根

作者︰Nick Lee



氣候峰會進行之際,眾參與國應對氣候暖化有何良策,我們引頸以待……

抑或,眾人皆知這類有賴各國自律的多邊協定是「姿勢多於實際」,故從未對其寄予厚望?

我屬於後者。

抑或,是我過份悲觀?歐盟上月發表《溫室氣體排放的趨勢及預測 2009》,對達致 2012 年京都協定的減排目標滿有信心。

然而,世上最大溫室氣體生產國--中國和美國--對承擔減排責任「步步為營」,今日即使答應減排,他日能否貫徹執行,實屬未知。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將會成為人類通過協商合作完善管理地球資源的最佳示範,還是一次全球性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開始,只有留待時間考証。回望過去,其實我們早有成功的先例。1987 年蒙特利爾協定,便有效地減少損害臭氧層氣體的排放,曾被譽為「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國際協議」。哥本哈根可會是蒙特利爾的再版?

化學家早於 1960 年代末便懷疑一些用於冷凍、空調、噴霧等系統的氣體或會影響環境,1970 年代初知道有關氣體能夠侵蝕臭氧層,從此一些國家已經自行立法規管,這是先於任何國際協議。1985 年,南極發現臭氧層穿洞,引起全球廣泛關注,促成 1987 年蒙特利爾協定,侵蝕臭氧層的氣體將會漸被取締。後來該協議再經多次修訂,根據 1999 年北京的最終版本,發達國將於 2030 年完全停止使用,發展中國家則於 2040 年。效果方面,大氣層中侵蝕臭氧的氣體自 1990 年代已經再沒增加,臭氧濃度近年亦見回升,雖然南極那個臭氧洞仍在[1],科學家預計它會在本世紀中葉消失[2];到了本世紀末,臭氧層應會完全康復[3]。

So far so good。溫室氣體減排會唔會咁「順攤」?

………


仍有興趣看下去的,請到以下網頁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05349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考試牽涉的兩個重要概念

考試牽涉的兩個重要概念

親子關係
 P.64-65

溝通
 P.55-56

其他重要的思想聯繫點

 青少年—父母—重要他人—欠缺溝通(註一)—代溝 (Generation Gap)—親子衝突—價值衝突—青少年成長轉變—社會轉變
 解決方法︰溝通—語言/非語言—傳播媒介—親密程度
妥協?忍讓
同理心?

註一︰香港電台 委託香港大學 進行民意調查,於上月中訪問了502名市民。調查指出,分別有35%的子女在一周內完全沒有跟父親作有意義的溝通,沒有跟母親作有意義溝通的亦有24%。


 隱蔽青年(註二)—親子關係—經濟因素(就業)—性格因素—抗逆力—溝通技巧


註二︰救世軍「青年聯席義工小組」今年六月至七月期間,向油尖旺區八百七十二名中三及中四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小組分別把問卷得分最高和最低的一成青年,定為高潛隱傾向組別和低潛隱傾向組別,再把兩組的生活習慣進行比較。

結果反映,近半數高潛隱傾向的青年表示不能與父母和睦共處,反觀只有約兩成低潛隱傾向的青年與父母相處時偶有爭執。高潛隱傾向的青年來自低收入家庭亦比率較高,兩成八家庭月入低於一萬元,較低潛隱傾向組別的比率高出一倍。逾五成高潛隱傾向青年沒有參與課外活動,相同情況出現於低潛隱組別中不足一成。




思維要點︰一個現象出現往往是多因的,因此解決的辦法往往也是片面的。

政府何以花大錢購買沒有特效的特敏福?

政府何以花大錢購買沒有特效的特敏福? 林行止


200年12月5日,《信報》

一、

自從一九八三年確定愛滋病病源之後,這二十六年來,世上一共出現了四種重大流行疫症,它們是瘋牛症(BSE)、沙士(非典)、禽流感和正在肆虐的豬流感;它們的病源不詳,僅知大部分為帶病家禽所引起,而令人心惶惶的是,這種病毒可能從禽傳禽突變為禽傳人以至人傳人。

上述五種八十年代以還逐一出現的「絕症」,以愛滋殺傷力最強,迄今年六月,全球因此致死的共二千五百多萬人(其中百分之六十六在非洲次撒哈拉沙漠),因瘋牛症病故的只有二百一十四人(英國佔一百六十八人)、沙士在二○○三年至今年中奪去九百一十六條人命(至○三年七月共死七百七十九人,其中中國三百四十八人、香港二百九十九人—以人均計香港情況最慘)、因禽流感死亡的二百四十八人;至於眼下困擾世人的豬流感,迄十月底大約殺死了一千二百五十人。當然,因疫症死亡的人,「一個也太多」,但和每年因普通流感(ordinary seasonal flu)而喪命的人每年平均在三十萬水平相比,這些奇難疫症的殺傷力顯然「不足為患」。事實上,大家在傳媒報道「疫情升級」的時候赴歐美旅行,均未見衞生當局「如臨大敵」的檢疫,那絕非這些極度重視人命的政府「見死不救」,而是面對這種種病源難明傳染渠道不明的世紀疫症,群醫束手,衞生當局便只能低調處理,以免浪費經濟資源之外還會引起大眾恐慌。政府能做的只是購買醫學研究一再指出其絕不特效的「特效藥」特敏福,和世衞組織與醫學研究唱反調一樣,政府這樣做的目的無非在安人心而已!

二、

政府雖然束手無策,近月卻不斷放出疫症將變本加厲的言文警告,警告也許來得正是時候,因為冬季是疫症傳播擴散較快的季節。大力宣揚一種無法克服的困難,難免會引起諸多猜測,甚難令人入信的說法是當局希望藉此令人民不再聚焦在經濟困難(及政制改革)上;似乎言之成理的詮釋則為這完全是生產「特效藥」的藥廠一手導演的好戲!不必諱言,當大眾的注意被疫症牽動時,政府便只有斥巨資購進「不一定有效」且有不少副作用(這是香港衞生當局原先要求市民注射特敏福前先簽「生死狀」的原因)的「特效藥」……。現代企業管理層必須首先向股東負責(業績不佳會失工作或失花紅),消費者利益次之;它們的游說者更是無孔不入,滲入決策層和立法機構,營造高危緊張情況以為促銷手段,一點亦不出奇。

一年死亡人數在三十萬水平的季節性感冒引不起大家關注,死了一千數百人的流行疫症則令全球如臨大敵,對病源不明的疫症做足防患措施當然是好事,但當中一些問題亦值得大家思考。感冒藥早已失卻專利,是人人可以製造的非專屬藥品(generic),這等於市場競爭性大無人能從中牟取厚利;但神秘疫症的「特效藥」只有極少數藥廠生產,誇大疫症嚴重性有誰受惠,不說自明。另一方面,在明知成效存疑的情形下,政府(各國,非獨指香港)仍大手購進,亦是不難理解,因為進貨愈多愈顯得政府關心子民的健康;此外,官員用的是OPM,花起來當然更豪爽。美國政府購進值十五億美元(並聲明有必要隨時增資買藥)的特敏福,大大強化了奧巴馬愛民若赤的形象!

三、

十二月號的《英國醫學學報》(BMJ)發表一系列五篇長文(包括重要的〈特敏福真相?〉〔The Truth about Tamiful?〕),從各方取證,顯示並無科學證據顯示特敏福能預防、醫治豬流感,同時指出特敏福製造商羅奇(Roche)可能誤導(may have misled)政府和醫生;羅奇的回應是「公司從未隱藏任何與該藥物有關的資料」;但實情並非如此。

特敏福之所以被聯合國、政府及大部分醫生視為防治豬流感的特效藥,除了藥廠「落足工夫」,還因為得到一家以不斷對市上藥品進行分析的權威研究機構Cochrane Collaboration的肯定;可惜有關研究報告根據的原始資料大部分為羅奇贊助(出錢)的學術報告!此事被傳媒揭露後,Cochrane檢查有關論文,發現十篇肯定特敏福的論文,只有二篇在學報上發表。這種情況令Cochrane再組成研究小組,深入研讀有關論文外,尚向羅奇索取「所有有關特敏福」的資料,結果發現二篇否定特敏福有效的論文從未公開;更有甚的是,代羅奇撰寫「特敏福有特效」的寫手(公關公司僱員)對BMJ的訪員坦言羅奇交下的資料中的「主要資訊」,上司交代不得改動,而這些資訊由羅奇的市場推廣部提供。這位寫手因此運用對比法的寫作方法,先強調疫症的厲害,然後以唯特敏福能防治作結!

Cochrane的結論是,即使特敏福有助防治疫症,其效用相當有限(it is slight indeed);英、美有關部門亦持類似看法,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最終暫時批准醫生可用該藥於病情嚴重(who are at risk of dying)的住院病人身上!

聯合國、政府及大部分醫生對BMJ的報道和分析都未作反應!他們其實很難反應,因為這肯定無法為他們購買大量特敏福並向大眾一再強調其有效性開脫。

去年豬流感出現時,筆者便在這裏指出特敏福並非特效藥,所據當然是醫學研究報告;這一年多來,醫學界在這方面的研究交了白卷,這令各國政府在無可選擇之下仍只能以特敏福安民。

沒有真正有效的特效藥,大家只能小心保護身體健康及做足個人衞生,至於該怎樣做,你念幼稚園的小輩知道得最清楚。

2009年12月14日 星期一

低碳生活50準則

低碳生活50準則

《明報》2009年12月14日


【明報專訊】編按:哥本哈根氣候峰會近日舉行,為各界所翹首,國家間的議定商談往復,有評論指不過徒勞:霸權暴力、龐巨利益的輸送交換,生存環境與生態不過充當中介。樂施會提出:在哥本哈根發布了的氣候協議的摘要,沒有包括長遠的氣候資金援助計畫,來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亦不能保證作出對抗氣候變化的行動。拒絕成為一個氣候難民,就要當氣候公民,「由自己做起」當中的經濟政治性又是如何?此番思考之前,下文作者呼籲:來,我們先做一個行動者。

1. 隨手關燈、關水、拔插頭,這是第一步。也是個人修養的表現。

2. 每張紙都雙面列印,相當於保留下半片原本將被砍光的森林。

3. 不坐電梯爬樓梯,省下大家的電,換自己的健康。

4. 綠化不僅是去郊區種樹,在家種些花草一樣可以,還毋須開車。

5. 是的,一隻塑膠袋5毛錢,但它造成的污染可能是5毛錢的50倍不止。

6. 完美的浴室未必一定要有浴缸;已經安了,未必每次都用;已經用了,請用積水來洗馬桶。

7. 關掉不用的電腦程式,減少硬碟工作量,既省電也維護你的電腦。

8. 相比開車來說,騎自行車上下班的人一不擔心油價漲,二不擔心體重漲。

9. 沒必要一進門就把全部照明打開,人類發明電燈至今不過130年,之前的幾千年也過得好好的。

10. 考慮到坐公交為世界環境做的貢獻,至少可以抵消一部分開私家車帶來的優越感。

11. 請相信,癡迷皮草那不過是一種返祖衝動。

12. 可以這麼認為,氣候變暖一部分是出於對過度使用空調/暖氣的報復。

13. 盡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膠袋、一次性水杯……因為製造它們所用的石油也是一次性的。

14. 如果你知道西方一些海洋博物館裏展出中國生產的魚翅罐頭,還會有這麼好的食欲吃魚翅撈飯麼。

15. 未必紅木和真皮才能體現居家品味。建議使用竹製傢具,因為竹子比樹木長得快。

16. 其實利用太陽能這種環保能源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盡量把工作放在白天做。

17. 過量食肉至少傷害三個物件:動物、你自己,和地球。

18. 婚禮儀式不是你憋足28年勁甩出的面子,更不是家底積累的PK。如今簡約、低碳才更是甜蜜文明的附加值。

19. 認為把水龍頭開到最大才能把蔬菜碗盤洗得更乾淨,那只是心理作用。

20. 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衣服攢夠一桶再洗不是因為懶,而是為了節省水電。

21.把一個孩子從嬰兒期養到學齡期,花費確實不小。部分玩具、衣物、書籍用二手的就好。

22. 有一種選擇可以同時達到省錢、省能源、減輕疲勞、減輕交通負擔以及增進人際關係的作用——拼車。

23. 如果堵車的隊伍太長,還是先熄了火,安心等會兒吧。

24. 定期檢查輪胎氣壓,氣量過低或過足都會增加油耗。

25. 定期清洗空調,不僅為了健康,還可以省不少電。

26. 一般的車用93#油就夠了,盲目使用97#可能既費油,還傷發動機。

27. 跟老公交司機學習如何省油:少用急剎,把油門鬆了,靠慣性滑過去。

28. 有些人,尤其是女性,洗個澡用掉四五十升水,潔癖也不用這麼誇張。

29. 科學地勤儉節約是優良傳統。剩菜冷卻後,用保鮮膜包好再進冰箱。熱汽不僅增加冰箱做功,還會結霜,雙重費電。

30. 其實空調外機都是按照防水要求設計的,給它穿外套,只會降低散熱效果,當然費電。

31. 洗衣粉出泡多少與洗淨能力之間無必然聯繫,而低泡洗衣粉可以比高泡洗衣粉少漂洗幾次,省水省電省時間。

32. 洗衣機開強檔比弱檔更省電,還能延長機器壽命。

33. 電視機在待機狀態下耗電量一般為其開機功率的10%左右,這筆帳算起來還真不太小。

34. 如果只用電腦聽音樂,顯示器盡可以調暗,或者乾脆關掉。

35. 如果熱水用得多,不妨讓熱水器始終通電保溫,因為保溫一天所用的電,比一箱涼水燒到相同溫度還要低。

36. 洗乾淨同樣一輛車,用桶盛水擦洗只是用水龍頭洗湧水量的1/8。

37. 可以把馬桶水箱裏的浮球調低2厘米,一年可以省下4立方水。

38. 建立節能檔案,給每月消耗的水電煤氣也記記帳,做到心中有數。

39. 買電器看節能指標,這是最簡單不過的方法了。

40. 實驗證明,中火燒水最省氣。

41. 10年前亂丟電池還可能是因為無知,現在就完全是不負責任了。

42. 隨身常備筷子或勺子,已經是環保人士的一種標籤。

43. 冰箱內存放食物的量以佔容積的80%為宜,放得過多或過少,都費電。

44. 開短會也是一種節約——照明、空調、音響等等。

45. 沒事多出去走走,「宅」是很費電的。

46. 非必要的話,盡量買本地、當季產品,運輸和包裝常常比生產更耗能。

47. 植樹為你排放的二氧化碳埋單,排多少,吸多少。

48. 衣服多選棉質、亞麻和絲綢,不僅環保、時尚,而且優雅、耐穿。

49. 烘乾真的很必要麼?還是多讓你的衣服曬曬太陽吧。

50. 美國有統計表明:離婚之後的人均資源消耗量比離婚前高出42%至61%,讓我們用婚姻保護地球吧!

(轉載自第312 期《新周刊》)

[文/張淩淩 編輯/黃靜]

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港人快樂指數連升兩年

港人快樂指數連升兩年
《星島》,2009-12-08




嶺大何濼生指出,調查發現港人今年較去年快樂。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金融海嘯影響減退,港人快樂指數輕微上升。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公布○九年港人快樂指數為七十點六分,較去年微升一點三分,連續兩年錄得升幅。指數上升,主要來自低收入家庭比去年快樂,相信與就業前景好及工作穩定有關。不過,有錢不等於較快樂,月入三萬至四萬元的中產家庭,今年快樂指數反而下調,反映不少中產認為今年不太快樂。

調查在十一月九至十三日以電話隨機抽樣方式進行,訪問八百二十八名二十二歲以上港人。以一百分為滿分,發現○九年港人快樂指數由去年的六十九點三分,上升至今年的七十點六分;當中低收入家庭的快樂指數上升幅度較大,家庭月入少於一萬元的快樂指數達到六十六點六三分,升幅百分之五點六九。

月入在一萬至二萬元家庭的快樂指數更錄得百分之八點一六增幅,達到七十點四二分。相反,月入三萬至四萬元的中產家庭,快樂指數更低只有七十點一三分,較去年跌一點五一分,反映不少受訪中產認為今年不太快樂。學者相信是經濟復甦,能改善低收入人士情緒,但中產人士仍受經濟壓力影響。負責調查研究的嶺大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濼生表示,估計低收入家庭開心指數上升,與本港經濟復甦及就業前景好轉有直接關係。

他又指出,調查發現如從事文員、非技術工人的開心指數,均較去年上升,如前者今年錄得七十一點五分,升幅達百分之八點五,後者指數亦有百分之六點三升幅,相信與財政壓力減輕有關。

何濼生指出,教育程度愈高不代表快樂指數愈高,大專或以上教育程度人士的快樂指數有六十九點六分,但中學程度者高達七十一點三分,他相信與現時青少年只追求賺錢,忽略享受及追求工作樂趣有關,而財政狀況欠佳、工時過長、不滿工作環境及工作壓力等,均為不快樂因素。

調查又發現,長者、婦女、退休人士及家庭主婦較為開心,而擁有宗教信仰、擔任義工均可令人更快樂。他指長者懂得在生活中追尋快樂,較年輕人擁有更多「生活智慧」,而在過去的調查中均發現女性較男性更快樂,他指未來將較集中研究箇中原因。



思考問題

港人的生活質素受哪些因素影響?

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

愛情三元素

這SLIDESHOW可作為了解Sternberg理論的一個參考。


http://www.slideshare.net/jdarnell/sternberg-love

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許寶強﹕政改論述如何「教壞細路」

許寶強﹕政改論述如何「教壞細路」


《明報》,2009年12月7日





【明報專訊】新高中通識科的其中一個課程目標,是希望孕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使他們成為對社會、國家和世界有認識」和「盡責認真的公民」(《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2007年,頁4-5)。對左右香港未來發展的政改毫無興趣、漠不關心、消極被動,自然說不上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也難算是「盡責認真的公民」;習慣於接受和使用空洞的修辭,甚至以政治化妝術取代實際的分析,恐怕亦離「正面的價值觀」甚遠,也無法真正有助學生認識「社會、國家和世界」。政府(教育局)對通識科師生的要求,理應同樣適合應用於政府自己身上。不過,官方推銷政改諮詢方案的論述,卻似乎與其推動的教改目標自相違背。

有論者認為,近日成為了傳媒焦點的「5區總辭」,將會令公眾「失去切實討論『2012中途方案』的興趣」。這說法對了一半,錯了一半。對的是﹕公眾確實「失去切實討論」政改諮詢方案的興趣;錯的則是﹕興趣的喪失,其實在「5區總辭」成為了傳媒焦點之前就早已出現。換句話說,造成公眾對諮詢方案反應冷漠的原因,並非是泛民的「反」或「內訌」,而是政府推銷方案的論述,在有意或無意之間,消滅了公眾「切實討論」的興趣。

當空洞的修辭碰上嚴峻的現實

《2012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辦法公眾諮詢》這官方文件宣稱,將「抱最大的誠意推動香港的民主邁向普選」,並會「以開放的態度,聆聽市民、社會各界和立法會對2012年兩個產生辦法的意見」。不過,政府在有關政改的具體建議和公共論述中,卻往往發放出與「最大誠意」和「開放態度」相反的信息,造成了公眾對政府是否真心推動民主的普遍不信任。

在政府(包括一些親政府的聲音)推銷其「2012中途方案」的論述中,有幾個經常出現的關鍵詞:「務實理性」、「循序漸進」、「均衡參與」、「平衡利益」。這些關鍵詞,不僅意義含混,內容空洞,更重要的是:它們所指向的,正好跟香港近年的現實環境嚴重脫節。以這些措辭推銷政改,除了令人難以感受到政府的「誠意」和「開放」外,更可能產生與文首提及的教改目標相反的效果──「教壞學生」。

不論政府提出「務實理性」、「循序漸進」、「均衡參與」和「平衡利益」存什意圖,這些空洞含混的論述所產生的效果,除了是維持現有向特權傾斜、繼續貧富分化的不民主政治制度(例如功能團體選舉)以外,還同時混淆了公眾(甚或政府官員自身)的思想。把功能團體說成是「符合均衡參與的原則」和可以「平衡(社會)利益」,或指普選只含「普及」而不包「平等」之意,以至於出現「只要所有人有兩票,都是公平、平等」的詭辯,維護的,自然是功能團體所代表的特權利益。

這樣的政改論述,與香港的社會現,存在極大的差距。當年輕的醫生律師,而非僅僅是低收入階層,也感受到社會的兩極分化、政策不公;當掌控土地、金融資源的特權階層正愈來愈貪得無厭,盡力擠掉低收入社群可以享用的最後資源;當勝者全取、機會不均令年輕一代難以就業、「條氣唔順」時,提出「整體利益、社會穩定」的說法,宣稱在實質上支撐不平等政治和社會結構的「功能組別選舉」能夠「平衡利益」和讓社會「均衡參與」,自然難以令人相信這叫「理性務實」。正是在特首的小圈子選舉和功能團體等維護特權的政治結構下,香港社會見證了過去10多年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利益不平衡和參與不均衡的格局進一步加劇,這不是很明顯嗎?以這種在實質上鞏固特權政治制度的空洞措辭,來推銷政改方案,想獲得大多數市民的信任,自然是緣木求魚。

更壞的是,這種含糊空洞的政改論述,不僅支撐了社會的兩極分化走向,令香港深陷矛盾積累的危險境地,還同時散發「教壞細路」的文化效果。一方面,公關的措辭,往往把與事實不符的語言,打扮成漂亮的說話,而非針對實質的問題,進行認真的討論,只會加強學生在辯論比賽、「上莊」諮詢中都曾見識過的詭辯伎倆,離「切實討論」愈來愈遠;另一方面,由於這些公關措辭與我們經歷的日常生活嚴重脫節,但在中央和特區政府恃強凌弱下,缺乏政治權利和實力的老百姓,很多時只能無奈接受,產生的效果,是強化了社會上的犬儒認命心態,變得像前蘇聯式社會主義一樣:儘管大眾都知道《真理報》沒有什麼真理,《人民日報》不怎樣為人民發聲,但正如齊澤克所說,我們都知道正跟循虛幻,但仍然這樣過活。

我們改變的世界

將是孩子們的未來

面對這樣的政改論述,任教通識科的教師,倘若仍然想讓學生擁有「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成為「對社會、國家和世界有認識」和「盡責認真的公民」,還可以做些什麼?

首先,我們應抗拒使用言詞空泛的政改論述,澄清能真正有助學生「切實討論」的概念,例如指出「所有人有兩票」,並不一定「公平、平等」,因為當有些人的一票可能比另一些人的一票分量較重,就像現有的功能組別選舉中,保險和金融界別的選民數目只有100多人,但卻可分別推舉出一位立法會議員,另一些界別則需上萬選票才得一議席,「所有人有兩票」等同「公平、平等」便是空話。又例如告訴學生,投票率只有30%的區議會選舉,不可能像政改諮詢文件所說,是經過300多萬選民選出,而由民選區議員互選6席,並不一定代表民主內容增加,相反可能會造就一個小圈子的利益分結構。此外,也可以和學生一同認真地追問「理性務實」、「循序漸進」的真義:不知道「漸進」的清楚目的地(例如確實會在哪年有怎樣的普選),剩下的只是「循序」;缺乏「理性」地直面社會正嚴重兩極分化的勇氣,「務實」恐怕只會淪為維護特權的借口。

其次,針對政改論述所可能帶來的虛無認命心態,我們也可考慮介紹外國和歷史的政改經驗,讓學生在思考「普選」或「功能團體」時,可依據「切實」的材料,進行有認知意義的分析,尋找各種在官方論述中排拒了的政治希望。而更重要的,是在學校內避免重複那種「教壞細路」的言詞和實踐上的表裏不一,讓學生重拾對成人世界失去的信心。

作者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高學歷隱青

一些高學歷的青少年都成為隱青,以下的節目或能解釋這個現象。

http://programme.tvb.com/news/newsmagazine/episode/20091210/#page-1

通天曉

看過這節目後,希望同學能對什麼是通識,怎樣讀通識,怎樣教通識發表意見。


http://mytv.tvb.com/news/newsmagazine/102813#page-1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高考通識卷 人際關係易失分

高考通識卷 人際關係易失分
(明報)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05:10


【明報專訊】考試及評核局剛公布2009年度高考考試報告,其中的通識教育科報告將成9月開始的新高中通識科參考。雖然大部分考生以為6項單元中以「人際關係」較時事題更易取分,報告結果卻指該範疇非以背誦為主,考生答題表現最弱,反而「現代世界」、「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表現更佳。

要求分析歸納 較難取分

高考通識教育分為「香港研究」、「人際關係」、「現代世界」等6個範疇,考評局 剛出版09年度高考考試報告及試題專輯,分析各範疇考卷的表現,認為考生於「科學、科技與社會」的整體表現令人滿意︰「大部分考生能就一項新科技在社會實施的利弊或須考慮的因素作出闡釋。」在「現代世界」的考卷中,報告指考生「對現代世界面對的各主要問題有相當的了解」。

不過,考生於「人際關係」的表現欠佳,報告指出,大部分考生對人際關係的議題具備確切的理解,但部分較弱的考生未能全面掌握及回應題旨。7條問題中,其中兩題的表現更被評為「差劣」。其中一題要求考生從3篇有關青年參與漫畫節的報道中,分析時下年輕人的價值觀,但考生只討論文中年輕人搶購漫畫模型或穿著戲服作角色扮演等行為,未能連貫和有系統地闡述其價值觀及提出論據。



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通識科主任許承恩分析,大部分考生以為「人際關係」較其他範疇容易取分,但「人際關係」要求分析及歸納能力,實際上較難取分,「題目以日常生活為主,考生容易從個人角度作答,未能有系統地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分析」。他舉例說,若題目要求闡釋「親子關係」,學生應有系統地從年輕人、父母、社會風氣等角度分析,並非表達個人意見。他又指出,學生分析時事的能力一般較強,建議學生應多閱讀時事新聞,及以不同思考方法解讀每則新聞,包括從不同角度、正反觀點思考。

明報記者 楊曉楓

哥本哈根救氣候 升溫4度後地球不再美麗



哥本哈根救氣候 升溫4度後地球不再美麗

(法新社)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02:50



如果地球的平均溫度上升攝氏4度(約華氏7度),我們稱作家園這個行星 將不再適合人居。

就在各國元首壓抑各界對8日至17日聯合國 氣候變遷峰會的期待之際,許多專家提出警告,地球暖化程度超過工業革命前氣溫達4度C,是非常可能的。

一旦氣溫超出了這個關卡,世界會變成什麼模樣呢?你最好先有心理準備。

海洋將上升至少一公尺,淹沒部分島國,並迫使孟加拉、泰國 、越南 和其他臨海地區上億人口湧向地勢較高的區域。

北極 區的溫度將飆升攝氏15度,相當於地球平均氣溫度上升的4倍。北極熊因無法覓得食物而絕種,成為民俗傳說的一部分。

今年2月奪走170條人命的澳洲 森林大火,將定期肆虐。

1/3甚至更多的亞馬遜雨林區將成為荒涼的灌木叢區。雨林裡珍貴稀有的動植物將遭到嚴重破壞。

亞洲的永恆水源─喜馬拉雅山脈冰川,就要枯竭殆盡。

南亞大陸所仰賴的雨季,不再像時鐘一樣準時報到。降雨將變得難以預測,不是下太少,就是氾濫成災。

1/4的哺乳類動物數量將大幅衰減至瀕臨絕種。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University)教授麥克艾爾威(Pamela McElwee)表示:「若地球平均溫度上升4度C,將對人類安全和生活品質造成空前威脅。」

聽起來像科幻小說的情節嗎?但願如此。

「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的國際科學家小組於11月16日指出,2000年到2008年,全球的碳排放量激增29%,這將使地球走向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所假設氣候暖化狀況中最壞的景況。(譯者:中央社蔡函岑)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Facebook遇故知

Facebook遇故知


《明報》,2009年12月2日





【明報專訊】我以為Facebook是年輕人的玩意。大錯特錯。上月一個五十多歲的親戚,向我們炫耀自己Facebook的照片,給女兒當場「踢爆」——「你只有五個friends!」

對!青年人網絡是生活,成年用網絡聯繫感情只是零星落索。但近來會上網玩的成年人愈來愈多。我教書,Facebookfriends很多是新舊學生,不是我那一代老餅。但近月不斷寫comment的,不少是老餅,而且寫得起勁。最激的發展,是「無情情」勾結了兒時同學,不消幾天,就找到失散多年的「老人幫」。

我由幼稚園到中學畢業,都就讀「飛仔學校」新法書院。同學仔一大群,都是相識十年的老友記。但我畢業後人間蒸發,到神學院修道去了。同學們三十年不見,各自發展。偶然傳來什麼消息,只是過眼雲煙,提不起勁去重新聯繫。

今天不同了。這個世界出現了Facebook。誤打誤撞遇上了1970年代的新法書院社群,裏面赫然發現一幅1965年幼稚園畢業照,上面還tag了我的名字。前前後後有過百張舊照片。那年頭,個個飛男飛女都是方華絕代、英姿俊朗——長髮披肩、腰恤衫,配一條大喇叭褲,問你死未!奇怪的是,我還未與舊同學見面,未通過電話,就在電郵與Facebook之間,重新記想當年的飛仔歲月。

有一個老友記,以前出生入死,大家相處沒出什麼問題,但不知何故,畢業時連告別都沒有,兩人就消失於江湖。一別三十年,在Facebook的照片相遇,補上電郵,他說﹕「老友,還記得幾十年前,我們到京士柏網球場,偷了一大塊帆布,回來自製露營帳幕嗎!?」

今次重建朋友網絡,並非老友敘舊想當年,而是Facebook遇故知,互聯網功能的新友情。

[馬傑偉]


思考問題


互聯網對我們人際關係的影響也不盡是負面的,你同意嗎?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香港碳足跡高居世界第二 僅次於盧森堡

香港碳足跡高居世界第二 僅次於盧森堡



(法新社)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01:35


(法新社香港30日電) 挪威發表的研究調查顯示,香港的高消費模式及進口產品充斥市場,導致每人的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高居世界第二。

挪威一個科學家團隊針對73個經濟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比對,發現香港平均每人一年的碳足跡高達29噸,僅次於33噸的盧森堡(Luxembourg)。

呼籲香港當局強化減碳措施的聲浪,也因為報告的發表而大為高漲。

「各國的碳足跡:與貿易相關的全球分析」(Carbon Footprint of Nationas:A Global,Trade-linked Analysis)報告,刊登於6月份的「環境科學與科技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Technology Journal)。香港「南華早報」今天加以報導,才使得它廣受注目。

研究報告採用2001年的數據,將香港的碳足跡列為世界最高者之一,甚至高過美國 (28.6噸)、新加坡 (24.1 噸)及英國 (15.4噸)。香港的人口約為700萬。

進口產品的再製造及運輸過程的碳排放占了大部分,區內商業活動僅占總排放量的17%。

這項數據遠比香港環境保護署發表的6.7噸更高。環保署的數據包含運輸及發電等國內排放量,但進口貨物的排放量則未納入其中。



思考問題


我們應該做什麼去降低碳足跡?

獅子山下︰第一封電郵

香港電台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於上月中進行「【獅子山下】親情問卷意見調查」,探討市民與父母及子女溝通的模式和意見。調查透過電話成功訪問了五百零二人。結果顯示,表示與子女及伴侶相處最多的被訪者分別約佔四分之一,而表示與母親及父親相處最多的被訪者分別只有11%及3%。39%被訪者選擇伴侶為最理想的溝通對象,選擇母親及父親的分別有6%和1%。

被問到每周是否有與雙親進行有意義的溝通,高達三成五表示與父親完全沒有溝通,表示與母親完全沒有溝通的也有二成四。至於每天平均與父母進行有意義溝通的被訪者,他們的溝通時間分別只有0.3小時(18分鐘)和0.5小時(30分鐘)。不過,被問及與父母的關係,仍有大部份人士(74%)認為跟父母關係偏向親密。

關於「與子女溝通」方面,調查顯示父母跟子女接觸相處時間平均每日3.4小時,比接觸父母的時間高出約一倍至倍半。有高達82%被訪父母認為跟子女關係偏向親密。

【獅子山下】本周日(六月十八日)播放由曾志偉執導的「第一封電郵」,曾志偉、曾國祥與曾寶儀一家三口,加上新人林苑,演繹在新世代的科技社會中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模式與問題。劇中曾志偉演繹自己電影監製的身份,日常只以手機與兒子曾國祥保持聯系。他對科技一竅不通,兒子卻是最「潮」的新一代。曾志偉為追貼兒子的想法,增加與他溝通的機會,誓要接受「電腦再培訓」,學用電腦、電子手帳、電郵、新款多功能手提電話等等,免得落後於時代。他更化名惠州小美女在網絡上當兒子的「神秘網友」,建立了一段既奇情又驚喜的另類友誼。

「第一封電郵」演員曾國祥及林苑今日(六月十七日)於港台活動中,分享了他們與父母的關係及溝通秘訣;而幾位曾參與「網絡溝通」課程的長者學生,積極學習電腦,希望跟兒孫更加貼近,他們分享透過上網與子女溝通的技巧。

【獅子山下】第六集「第一封電郵」於六月十八(星期日)晚上七時正在無翡翠台播出,港台網上廣播站(http://tv.rthk.org.hk)視像直播及可供重溫。




http://www.56.com/u38/v_MzgxNDM4MDM.html

首宗違入學令罪成 禁子上學父母候判

首宗違入學令罪成 禁子上學父母候判


《明報》,2009年12月1日


香港首宗違反入學令案件,涉案父母不滿兒子原本就讀的小學犯下「九宗罪」,禁止現年10歲的兒子上學,父母昨被裁定違反入學令罪成,裁判官勸喻他們要為兒子著想,盡快安排兒子重返校園。

被告夫婦潘志輝(49歲)及梁淑芳(51歲)被控於今年2月20日至5月29日,身為男童X的家長,沒有遵守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於去年10月3日發出的入學令。教育局表示會遵從法庭指示,盡快協助X復課。

裁判官蘇文隆表示,辯方主要爭議入學令的涵蓋範圍,以及是否有合理辯解禁止男童X返回香港教育學院賽馬會小學。

拒返原校 願子大埔北區就學

裁判官指兩名被告禁止X上學後,教育局表明可以協助X在大埔或北區另覓新校學習,足令兩被告清晰知道入學令涵蓋的範圍,並非限制X返回該小學,而是要求X上學。不過兩名被告拒絕與教育局交涉,又指控小學行政失當、選書錯誤等9項問題,認為所謂「大埔區最佳小學」質素低,別家學校只會更差,「不如自己教佢幾年再算」。蘇官認為X離校近一年,只靠中五學歷的女被告在家教學,根本沒有完整課程及目標去銜接中學及大學課程,這等同叫X離開小學學制,認為這並非合理辯解,裁定兩被告罪成。

辯方求情時指出,被告因愛子心切而做出不恰當安排,請求法庭寬大處理,讓二人照顧兒子,盡快安排X上學。蘇官批准二人保釋,索閱感化官報告後於明年1月8日判刑,勸戒二人與社署 社工及教育局專家「坐低慢慢傾,希望下次好開心離開法庭」。不過,梁淑芳在庭外堅持為兒子著想,才想自行教子,她說:「唔想佢學壞,親近壞人。」她強調尊重學制,但不會主動向教育局求助,又明言兒子不會重返賽馬會小學,希望兒子在大埔或北區另一小學上課。

【案件編號:FLCC16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