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7日 星期四

鄭華達 說文晬語:港人不再講「質素」?

鄭華達 說文晬語:港人不再講「質素」?

《都市日報》,2010年1月7日



近年,凡事皆北望神州,連詞語也不例外。就像「質素」一詞,本來好端端的,近年都紛紛給改作「素質」。有前輩指,「質素」本是全國通用的名詞,自六十年代起方始改作「素質」。是耶非耶,不得而知。可以肯 定的是,「素質」與「質素」有點不同,不一定能通用。

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素質」有四個意思︰一、人的生理上的先天特點。二、素養。三、事物本來的性質、特點。四、指人的體質、品質、情感、知識和能力等。除第三項外,「素質」都與人有關,可見這個詞主要用於「人」,如「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運動員的心理素質很重要」。「質素」則不然,不僅可以用於「人」,也可用於「事物」,例如「產品質素」。句中的「質素」,不宜改作「素質」。若要緊貼內地的話,可以考慮用「質量」。「質量」即「產品質量」,也就是港台慣用的「品質」。「質量」與「素質」同樣根正苖紅,政治正確的朋友不妨斟酌使用。

鄭華達
(筆者為中文系碩士,教科書作者)

5 則留言:

  1. 凡事皆北望神州當然對了。内地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内地多人才。凡事皆北望神州有什麽壞處?因此,講話也無端端所素質。

    回覆刪除
  2. 看了這些后,我覺得其實,語言學中的東西也可以影響著人民共同的東西(更可以影響國家的發展),如價值、特徵。

    新詞語的出現,可以暗暗地解釋新中國成立后內地對人才的“渴望”和需求(社會主義的產物,以人為本)。現在內地樣樣講求人的“素質”,人才增加了不少,中國有很快的經濟發展。但是物件的"質素”不太好。

    語言是會影響那個民族的精神的,這也會聯繫到那個國家的發展。

    中國古代古文透露了中國人慢慢的的特徵,日本語是快快的,日本人挺快的。德語的科學、邏輯令德國人的特性都是很有系統的。

    所以,如果中國改革文字,可以令中國發展更快、更好吧。

    還有,真希望中國進一步改革語言。資訊科技化(漢字在資訊時代好像不太合適,音節字符更為適合,漢字在電腦又可能挺難輸入(這是爲什麽曾Sir要在第一張通識五大要求里提倡要懂得打中文輸入))和進一步簡化,這可以吸引更多非漢藏語系的分支語言為母語的人學習中文(因為覺得不太難),后在中國發展、投資,帶動中國發展。

    簡化中文甚至可以提升識字率。

    增加更多正面的詞彙也可以改善中國人的缺點(貪腐、部份不太團結等)。

    如果香港將質素改成素質,會正面影響香港人的特徵,帶動香港發展更好吧。

    MS1_I (4)陳恩諾

    回覆刪除
  3. "根正苖紅,政治正確"目的何在?討好中共能帶來地位和收入。香港人一向也是比較現實的。

    (不太明白“增加更多正面的詞彙也可以改善中國人的缺點”,特點是陪養出來的,不可能強行“增加”。)

    林卓軒 MS1Y 16

    回覆刪除
  4. 語言,是那個民族的精神和是會影響到那個民族的特性,從語言跟民族特徵的密切關係可以看得到。以前美國改革英語,簡短拼法,你也看到現在美國人的特徵了。從其他語言也可以看得出。

    回覆刪除
  5. 希望中國在改革文字的同時,盡力保留傳統,保存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