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豪宅幻想紀行

文︰張彧暋
《明報》,2010年7月17日
____________




暑假,不談正事,輕鬆一點,改談個人「旅遊」經歷。

話說最近某新樓盤落成,部分每呎賣上一萬

元,反正免費參觀,筆者就走去看看示範單位。

如果按照香港人平均工資每月1 萬多計算的話,那麼工作40 年,可能只買到400 呎。樓盤裏面究竟是什麼樣子呢?筆者嘗試模仿中學生描寫文作法,撰文一篇,僅供讀者娛樂。

我撇掉一大班地產經紀之後,噢,迎面而來的是悠揚天籟,你會聽到流行歌劇的主題曲,而且還有陣陣清潔浴室消毒液的芳香刺激鼻孔,在眼神倦怠與充滿怨念(大概還沒有最低工資保證)但態度卻相當專業的員工陪同下,進入一個恍如仙境(可幸我還沒死)的模型室,觀賞不比IMAX大電影效果差的3D 舞台演出。據從事建築的朋友說,這個模型花費可能要花上百萬呢!看完模型,登上扶手電梯,未看示範單位,已經覺得「寺門尚遠花光來,漫天錦繡連雲開」。

恍如仙境的示範單位

進入示範單位,假得有一種hyper-real 的頭暈感覺,其病理跟你去玩3D 遊戲時覺得目眩一樣。除了清潔消毒液的味道、同胞與經紀的耳語,還有示範浴室與示範廚房的迷你電視在重複又重複的播放剛才的3D 示範大電影,可謂「四廂花影怒於潮」, 「四山花影下如潮」──眼花耳聾也。我特別留意廚房旁的工人房,感覺如同狗居。朋友說,反正日間沒有人在,其實這種豪宅大部分時間都是給工人享受嘛,工人房只是做樣子的。示範單位給我最大的感覺,是把酒店的那套設計搬到自己居所。每天住在這種房間,會不會以為自己每天旅行呢?住在這種高層海景大樓,與雲兒做朋友,簡直就是夢想飛行呢。

最神奇的是,除了那些消失了的牆壁與走廊貼上「這個範圍不是交樓standard」紅色警告的走廊之外,是有關公司好似會預見這些未來的豪宅住戶不用看書,除了幾本不知道哪裏執來的二手英文書,沒有書房。這令我對比到自己年前到東京建築物博物園參觀日本大正時代的「文化住宅」時候,總得設有書房的佈局,似乎香港「富豪」的所謂「文化」感覺,只局限幾個玻璃櫃show off一下各種名牌手袋鞋子衣物(show 給外傭與寵物看?)。

好好好,看官不要咒罵,這篇描寫文,只是我這些飽受家中書本無處容身的爛鬼書生的惡毒咒怨。因此我看完示範單位,諷刺過後就受到報應,覺得頭痛。事後略懂佛法的朋友說,那麼多不義之財所鑄成的空間,吸收眾生之怨念,不頭痛才怪。喜歡看火影忍者Naruto、研究房屋政策的朋友則認為,這些不就是結界封印之術?

地產商只是販賣夢想

最近大家喜歡談論地產霸權的問題,尤其針對政府高地價政策與地產商種種行徑。我同意這種說法,但我又必須指出,如果只是一兩個犯人,不會搞壞一個社會,客觀制度原因之外,必須指出,這些地產商所販賣的,只是一種夢想、意念、誘惑。如果一個家庭一起努力買這個單位,他們希望得到的,是用空間來證明他們的婚姻、家庭、個人成功,不只是一個虛構的夢幻泡影,而是用資本購買一個永遠存續的真實。人們的集體理念與制度,需要空間來具體化。因此,我們要研究的,不單是政府的高地價政策與地產商的經營,我們要問的,是這些示範單位背後所販賣的,是一種對社會關係的怎麼樣的理解?我們因為什麼樣子的家庭理念,才會令我們甘之如飴,會受到這些示範單位的誘惑?是我們對階級、教育、公義與何謂成功有什麼理解,令我們社會容忍這些高地價政策與超乎常識的樓價?換句話說,在政策與資本流動的背後,這些示範單位所帶出的,是我們對落地生根的重視,也就是家與家庭的理念背後,親密關係及感覺的變容。我們需要重新思考,這些住宅背後,如何反映出我們如何組織顯現我們的社會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欠缺這層空間的社會學想像,香港故事將不能完整。

1 則留言:

  1. 這種的參觀,不是市民所要的而且也沒什麽意思。市民當然要那個真實的感覺。

    雖然有時我們需要體諒企業的處境,但商人不應把顧客放在第一的位置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