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政府區議會方案無助實現真普選
(明報)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05:10
【明報專訊】政制諮詢至今,中央政府仍然拒絕承諾於2017選舉行政長官 時,不對候選人進行政治性篩選,以及拒絕承諾不遲於2020年廢除功能組別。縱使功能組別選舉違反國際公認之普選 定義有關「普及」和「平等」的原則,但陸續有港澳辦、基本法 委員會委員發言,提出要長久保留功能組別,譚惠珠更明言「普選」要由中央下定義,由此說明了2017、2020年的普選極可能是假普選。此外,特區政府 建議通過區議員互選立法會 代表,新增5名功能組別議席,並暗示可逐漸以區議員互選立法會代表來減少現有功能組別議席。區會間選方案有助實現真普選嗎?
政府文件強調「民選區議員是經過300多萬選民透過地區選舉產生……能進一步提高立法會的民主成分和代表性」。事實上,97後的3次區會選舉中,選民總數最多的一次只有115萬。每位區會候選人僅需幾百至2000多票即可當選。按政府方案,選民雖然能選區議員,卻不能決定該區議員會選出哪個立法會議員。前高官王永平 亦表示,由區議員互選出來的立法會議員是沒有獲得300多萬選民授權的,甚至也沒有區內幾千選民的明確授權去當立法會議員。這種小圈子選舉,稱不上「普及」和「平等」。政府重複說互選的區議員可代表350萬選民出任立會議員,是混淆視聽。
區議員間選不能代表民眾意願
政府方案稱,新增的5名功能組別議席一旦由區議員互選產生,在政黨的「自由搏擊」下,普選將逐步實現。問題是此方案沒有正視各政黨在區會選舉中極其嚴重的不公平競爭情况:建制派擁有源源不斷的巨額捐款,造成選舉優勢。去年在金融海嘯下,擁1.3萬多會員的民建聯 仍可向外募得5500多萬元(註1),僅比前年微跌200萬元;這些捐款部分用作地區福利,而政府卻沒有把這些在選舉與選舉之間的福利項目列作選舉經費,令民建聯在區會選舉中佔壓倒性優勢。與僅有600多會員的民主黨 相比,前者向外獲得的捐款遠超後者10倍!(註2)
因區議會 既缺乏實權,一項針對2007年區會選舉的研究便發現,區會選舉的結果在相當程度上是受政黨的資源影響(註3),因而解釋了民建聯成員當選區議員的數目自97年以來逐漸上升的現象;在2007年的選舉中,單是民建聯成員便佔了405個民選議席中的115個,較泛民所有的民選議席總和(93個)還要多。
面對黨派之間資源巨大差異造成的不公平競爭,即使區會選舉有自由搏擊之名,卻無公平競爭之實。區議員互選立會議員的制度,便算不上「平等」的真普選;在極不公平的競爭下,無論採取全票制或比例代表制,經由區議員互選產生的6名功能組別立法會議員,建制派取得4至6席的機會非常高,因此,泛民更難獲得三分之二的立法會議員支持,啟動政改,廢除功能組別,令偽普選的風險存在。縱使政府進一步增加由區議員互選立法會代表,偽普選的風險亦不會自動減少。
有論者指通過區議員互選產生立法會議員,符合普選的普及與平等原則,正如美國 總統也是由選民先選出選舉代理人,再由代理人投票選總統。然而,在美國歷史中,除了一次,選舉代理人總是依據選民所屬黨派選出總統;相反,區議員在互選6名立法會議員時,卻不需依據選民意向。更甚者,由405名區議會互選的小圈子選舉,極易出現政治利益交換。例如前年由區議會互選產生的一個立法會議席,傳媒揭露建制派以行政會議 議席作交換的籌碼,而非向選民負責。
另外,亦有論者指出區議會方案令不同黨派「有得玩」。比方說,建制派將會在區議員互選立會代表中佔優,而泛民則可在新增的立法會直選議席中佔上風。然而,即使大家「有得玩」,短期內極可能是兩派都無法獲得三分之二立法會議員支持,啟動政改,落實真普選;目前存在的官商勾結、親疏有別、行政立法對立等問題將會延續,進一步削弱政府的認受性,使政府更難推行具爭議性但有利香港發展的政策。
到2017和2020年,民主派 領導人陸續退下,又有機會沒有足夠人才接棒,加上香港經濟愈來愈依賴內地,民主派籌款難度會不斷增加,建制派在未來選舉中,有機會獲得三分之二立會議席,令他們有能力通過偽普選方案。
改革的方向:擴大區議會選區
要降低政黨資源對區會選舉的影響,改善區會選舉的公平競爭問題,減少選舉的不民主性,筆者建議在2012年:
●將全港18個區議會選區改為5區,使用多議席多票制;可參考東京 的地方選舉〔註4〕,該市每10萬人1議席,筆者建議將本港居民人口與區會議席比例增至約每15萬人1區會議席;
●賦予區議會行政權力,把屬於前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的行政權力,適當地下放給區議會,以減少政黨在地區派發的福利對區會選舉的影響,亦能鼓勵經間選產生的立會議員以較宏觀的角度立法。
當然,中央政府須承諾於2017選行政長官時,不對候選人作政治性篩選,及不遲於2020年廢除功能組別。
真普選若落實無期,便會有更多反對「官商勾結、黑箱諮詢、貧富懸殊、污染環境、地產掛帥」的活動,這些將匯聚成一股反「功能組別,議會多數暴力」的民主力量,要比高鐵一役所呈現出來的力量更強更猛。
作者是香港科技大學 社會科學部副教授
■附註:
1.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2/1/1/1358779/1.html
2.Democratic Party - Report and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the Year Ended 31 March,2009.
3.王家英,尹寶珊,香港2007年區議會選舉投票行為.香港:香港亞太研究所,2009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Tokyo_prefectural_election,_20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