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日 星期三

干預樓市不如解決居住問題

干預樓市不如解決居住問題


鄭經翰,《信報》,3月3日


財政司司長任內第三份財政預算案花了不少篇幅,回應近期社會普遍對樓價飆升的關注,在四個方面,推出措施壓抑樓價,主要是增加了土地和私人住宅單位的供應、增加二千萬以上樓宇買賣印花稅稅率,以及由房委會積極研究活化居屋第二市場。

很明顯,財政司司長充分理解到房地產市場的泡沫風險最大,也注意到本港去年樓價急劇上升,已不限於豪宅市場,也蔓延至中小型單位的二手市場。前者不單已重上九七年樓市高峰期的水平,個別天價豪宅更猶有過之,創出七萬元一呎的驚人天價;後者(中小型單位的二手市場)也回復至金融海嘯前的水平,僅比九七年高峰期低約百分之二十三。

可是,不少輿論仍然抨擊財政司司長的解決辦法缺乏遠見,更沒有積極回應中產階級以至「八十後」青年一代的置業問題。

金融地產是經濟核心

老實說,自八十年代以還,以地產金融為核心的經濟結構,一直是本港經濟的主要動力,九七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雖然戮破了房地產市場的泡沫,製造前所未見的負資產階級,但回歸後本港的經濟結構始終未能成功轉型,金融地產依然是核心經濟。

作為主要的投資工具之一,房地產更一直是港人和外來資金追逐的對象,從未改變,如今樓市再度飆升,不過是歷史重演。但董建華當年以「八萬五」政策壓抑樓價,未見其利,卻先見其害,結果不單製造大量負資產階級,惹來天怒人怨,成為他提前下台的一個主要原因,更嚴重戕害本港經濟元氣,至二○○五年後,好不容易才在中央的大力扶助政策之下,漸次復元過來。

如果現在要求政府再次下重藥打擊樓市,不啻是飲鴆止渴,隨時會重蹈覆轍,令本港經濟萬劫不復。因此,財政司司長當前的措施雖然不會立竿見影,卻經已發出明確警示訊號,發展商和炒家還不自律收歛,只會逼使政府採取更強硬措施,形成多輸局面。

當然,歷史不會簡單重複。本港當前的樓市雖然還未至泡沫階段,一般二十年期的按揭供款,只佔私人住宅住戶入息中位數的百分之三十八,較過去二十年百分之五十三的平均水平低,但現在也不是九七年前全民皆炒(樓)的瘋狂情況,因為回歸之前行之經年的置業階梯遊戲,早已不復存在,所以,即使樓市泡沫爆破,也不會出現大量負資產階級,只是由之而衍生的負財富效應,必然會導致社會內部消費萎縮,帶來重大衝擊。

事實上,本港樓市自二○○五年底復蘇後,已經兩極化發展,金融海嘯之前,不斷飆升的樓價只限於千萬元以上的豪宅,中小型樓宇的二手價格一直平穩發展,未對普羅市民的日常生活構成重大壓力。但去年情況急轉直下,主要是各國的寬鬆量化貨幣政策和內地「保八」成功帶來大量游資,期內高達六千四百億元,因而帶動資產價格普遍上揚,連中小型單位也難倖免。

復建居屋 活化公屋

另一方面,部分地產商見有機可乘,也人為地高價自購單位造市,才會出現瘋狂的「天價」,進一步加劇樓市熾熱的負面形象。我雖然認為,地產商應該自律,贊成對不法的造市行為予以嚴懲,但對於本身是既得利益者的施永青提出,政府應該撥出土地,興建一些限制外來資金買賣的私人住宅以壓抑樓價,從而照顧中產階級置業的建議,卻不敢苟同。原因簡單得限,證諸古今中外經驗,任何政府人為地干預市場的措施都不會奏效,因為只要有利可圖,奇貨可居,外來資金一樣可以利用本地人頭充數,部分東南亞地區、內地樓市同樣例子比比皆是,身為地產代理老行尊,施永青不致於那麼無知吧?

要解決本地中產階級和基層以至青年的居住問題,應該對症下藥。政府雖然沒有責任解決市民的置業問題,過去的資助置業計劃也令不少人陷入困境,卻有責任解決普羅大眾的居住問題。因此,正確而又有效的措施,應該是順應市場的兩極化而推出相關措施,一方面恢復興建居屋解決夾心階層置業困難,從而間接地壓抑中小型私人住宅單位的升幅,另一方面則活化公屋租住計劃,進一步放寬公屋尤其是年輕人需求甚殷的單人公屋申請限制,滿足低收入年輕人的住屋需求。只要雙管齊下,肯定可以立竿見影,即時解決廣大市民逼切的居住問題,發揮穩定社會的效用。

至於置業方面,由於置業階梯的遊戲已經不再,有意置業安居而非旨在投資的港人不應輕率買樓,尤其是在樓市熾熱的時候,高價入市風險甚高,反而每次樓市出現危機的時候,才是置業的好時機,因為樓價不會永無休止地上升。只是港人投機和一窩蜂心態太濃,每每都是樓市炒風大作時才去買樓,並且埋怨樓價太高和政府不壓抑樓價,想法根本本末倒置,又怪得誰呢?

1 則留言:

  1. 復建居屋 活化公屋是解決中產階級以至「八十後」青年一代的置業問題的良方。再多私家樓也沒用,因爲海外與本地投資者都會瘋狂“炒樓”,樓價在短期内飃升。新的公屋和居屋政府都會以優惠價賣給有需要的市民(便宜過市價)。就算是二手市場,由於公屋居屋沒有會所等設施,價錢比私家樓便宜。政府也可推出低息貸款計劃幫助市民置業。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