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政改的兩場飯局 林天悟
《信報》,2010年7月12日
政治就是請客吃飯!歷史是從無數偶然堆砌出來,人生則是由吃喝拉撒組成。
中央電視台製作的讀書節目《子午書簡》,於今年三月播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幾場飯局》系列,開宗明義說出:「中國歷代興衰都與飯局有關,看似普通的一頓飯吃得劍拔弩張、刀光劍影、勾心鬥角。每一個飯局,其實都是人與人之間的較量。」歷史的轉捩點,就在舉杯起箸間拐了個彎。正如《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作者孫隆基所言,中國人就是擺脫不了口腔化,大小事情都愛擺上飯桌解決,邊吃邊談的確加倍順利。
歷史長河悠悠然來到今天,以上節目的宣傳句子竟巧合地適用於今天特區政府的政治形勢,如能抖出所有資料,大概可以開拍一套「香港政治史上最著名的幾場飯局」紀錄片,劇情肯定較什麼明星飯局更吸引。而在政改方案中兩場至為重要的飯局,竟然都是由傳媒人牽引,內情可謂峰迴路轉,當然惹來行內人議論紛紛。
都已是公開的事實了,只要在網上搜索一下,誰都能看到詳情,所以隱晦代號也就免了。從媒體報道資料可知,首場飯局設於去年九月,請客者是壹傳媒老闆黎智英,他在豪宅家中設宴款待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自由黨前主席李鵬飛以及民主黨元老司徒華,晚飯的主題是「五區總辭」。
製造或報道新聞
事隔兩個多月,司徒華去年十一月底突然在電台節目中「踢爆」飯局詳情,並指其餘四人在席間不斷游說他支持「五區總辭」,但遭到當場拒絕,司徒華更質疑李柱銘「政治智慧不足」。事件成為頭條新聞,司徒華更破天荒登上左派報紙的頭版,有行家當時戲稱這簡直是「破冰壯舉」。
「智英飯局」被踢爆後,不少報道均形容司徒華以外的四人為「幕為黑手」,處處都是陰謀論,又質疑傳媒老闆設宴「挾持」泛民議員辭職,有違傳媒中立原則,指摘壹傳媒是「製造新聞,而不是報道新聞」。
事隔大半年,由民主黨提出的區議會政改方案終於通過了,該黨被質疑轉軚及誠信有問題之際,決定公開與中央談判過程,卻因而帶出另一場由傳媒人牽引的飯局。
根據《明報》總編輯張建波在商台節目《左右大局》的電話訪問表示,他與執行總編輯馮成章在去年十一月至十二月間,做東設下十場飯局,目的是「以傳媒人身份了解各方對政改的看法」,其中十二月二十二日,兩人相約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民主黨的何俊仁及張文光,一同到中環鏞記吃午飯。
張建波堅稱「這些飯局不作報道,沒有見報,僅僅用作了解情況」、「對我們來說,那是做記者的平常事」;何俊人亦對節目主持人表示,赴會時不設任何期望,甚至把梁愛詩形容為「已退休人士,沒有任何身份」,不覺得飯局有什麼特別目的。
影響政治形勢深遠
張建波在電台強調,「news and view 要嚴格區分,做得到就是專業新聞工作者」,即社論可以有觀點,處理新聞時則要客觀,容得下不同意見,而《明報》社論的立場一向支持政改,故安排飯局多作了解,是沒有問題。他堅拒透露其餘飯局的客人名單,又否認曾游說客人支持政改方案,表示席間只是討論和交換意見。
兩場飯局,一場可說是促成了「五區總辭」,更有說法是間接使中央接受了民主黨的方案,結果令泛民間的矛盾加劇,甚至促成了今天「疑似撕裂」的局面,個別黨派與政府及「溫和泛民」難再「和平理性」共事,對香港政治形勢影響深遠。另一場則為民主黨搭通與中央首次溝通之道,可說是促成通過政改方案的「功臣」。
總結來說,香港的政治生態就在這兩場飯局中產生了微妙變化,論重要性,後者取得的突破點較大,理論上應被看得更重。
無論設宴的主人家原意為何,兩家傳媒要員終究成為新聞製造者。事件曝光後,「智英飯局」連日來佔了極多報道篇幅,還有大量評論員文章,用詞極具批評狠辣,還翻來過往鼓動市民上街的種種「劣迹」;而「波張飯局」則未有在媒體中掀起太大波濤,事隔一天便已滅聲。就以《明報》為例,去年的飯局做了頭條新聞,而日前的飯局則排在第八版的大半篇幅,顯示未有受到「同等重視」。
對於出現報道篇幅上的輕重差異,有行家分析後歸究為「合理預期」的不同。即傳媒機構是有其定位和立場,例如當左派的報章支持國家政策,那當然不是新聞;假若大事報道六四燭光集會,就會全城哄動。而公信報的立場一般趨向溫和,許多報道予人「各打五十大板」之感,高層人員與左中右的大人物都「有計傾」,故飯局客人名單相信缺乏爆炸性,新聞價值也減低。同行更說,如果這次做東的是民主報老闆,產生的效果將激烈一百倍。
行內人怎樣看那兩場飯局呢?記得去年司徒華在電台發聲後,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民主大報仿似被「踢爆」什麼似的,往後幾天處理新聞時,有點縛手縛腳的感覺。反觀有些其他傳媒的行家卻覺得那是「理所當然」的事,有人更指出該機構老闆一向與民主派友好,晚宴的名單根本是同一陣營的人,最多是「路線相同,觀點相異」,屬於無事都可相聚吃飯的友好。
至於日前曝光的飯局,一般資深行家並不覺得太驚訝,認為報館高層與社會上的重要人物吃飯聚會,某程度上是「工作範圍」之一。只是,基於瓜田李下的嫌疑,過去傳媒人較少設下議題後做東請客,皆因報館工作十分繁忙,高層人員一般是無寶不落,加上會見的客人背景是如此敏感,故此猜想頻繁的飯局背後,相信是隱藏了特定議程(agenda)。
請客吃飯失去中立﹖
資歷較淺的記者反應較激烈,還以學院派的理論去看事件進程,認為傳媒人請客吃飯就是失去中立,若存心做媒人更是偏離傳媒該有的角色,「絕對是新聞製造者」。年輕行家表示,過去亦曾與高層人員出席各種飯局,「吃是次要,發問才是主菜,與工作無關根本不會去,席間內容總有些成為新聞,最多以『知情人士』、『政府消息人士』去發布。」他們嘲諷道:「第一次聽到有人請食十餐飯,付鈔找數後都不用寫稿!
沒有人願意看見「新聞就是請客食飯」,傳媒的操守和角色是否飯局間改變了?這種改變是好是壞呢?值得同行深思。 傳媒工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