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台北市教育局為禁止學生玩「開心農場」

【明報專訊】繼台北市政府禁止公務員上班期間上Facebook後,台北市教育局為禁止學生玩「開心農場」,本周起全面封殺Facebook,全市中小學網絡均不能連接該網站。事件引起學生及教師反彈。有教師投訴,Facebook已成為班級互動及輔助教學平台,封鎖瀏覽將影響教學。

學生教師不滿 投訴影響教學

社交網站Facebook上的遊戲「開心農場」近期熱爆兩岸三地,遊戲吸引之處在於用戶可以「偷菜」賺取「農民幣」,不少人在朋友的「農作物」成熟時第一時間搶摘偷「菜」。現時台灣 385萬Facebook用戶中,有八成人在「開心農場」當農夫。

台灣媒體引述台北市教育局資訊室主任韓長澤表示,封鎖Facebook主要是擔心「偷菜」行為混淆學生價值觀,亦是配合市政府政策。

不過有部分教師則投訴,平日公布功課、學生討論功課等均在Facebook上進行,教育局不應全面封殺。韓長澤則回應指,教師如果有教學上的特殊需求,可專案申請開放Facebook。


思考問題


台北市教育局的做法是否恰當?

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隱蔽青年的問題在香港越來越嚴重

作者︰鍾炯宇


隱蔽青年的問題在香港越來越嚴重,從05年到07年數量激增了三倍有餘,高達1.8萬人。雖然本人在網上找不到2009年的隱蔽青年數量,但是在不難想象若香港的隱蔽青年數量以這個駭人的升幅持續上升,對香港的破壞。

隱蔽青年通常指的是那些不與別人溝通的15-24嵗青少年,跟御宅族、電車男不同,御宅族與社會並不脫節,而電車男也只是選擇不去跟別人溝通;而隱蔽青年,是比較嚴重的情況,他們沒有與別人溝通的能力,簡單來説就是自閉。

隱蔽青年的人際網絡薄弱,害怕跟別人接觸,與社會各項系統缺乏聯繫。他們不關心世界大勢,不願意接觸外界,嚴重者甚至連家庭系統也差不多完全沒有聯繫,不要說家門,聯防們都不願意走出。

還有一個特點,他們的社經地位通常較低,目前有七成的隱蔽青年學歷史中三或以下,難以進入經濟就業系統與社會連合,會被排擠在學校、勞工市場、主流文化、消費活動等以外。

隱蔽程度分三類,第一類是完全隱蔽。完全隱蔽的青少年在超過三個月内會跟社會完全脫節。他們不會參加社會等外在系統或者是家庭等内在系統,是最嚴重的情況。

第二類是普通隱蔽。屬於這一類的青少年根完全隱蔽的一樣,連續超過三個月根外在系統脫節,但仍然有一定程度的内在系統聯繫。

最後一類,是潛在隱蔽。前在隱蔽是指青少年在三個月與社會和家人製作有限度的聯繫,但行爲上逐漸抽離,聯繫有減少的跡象。


隱蔽青年的徵兆不多,例如下列的五個:

第一個是家庭關係欠佳。每年這麽多的個案,幾乎沒有一個是發生在擁有良好家庭關係的家庭,有一部分的青少年更加是因爲家庭問題而隱蔽。

第二個是健康問題。隱蔽行爲會導致青少年精神健康受影響,可能會引致抑鬱症、社交恐懼、人格障礙等,長期隱蔽更加可能會出現自殺傾向。而心理不健康就會導致生理不健康,也就是說隱蔽行爲會讓人心理、生理都不健康。

第三個是重投社會的問題。隱蔽青年逐漸與現實脫節,倘若活在虛幻和封閉的空間太久,要重投社會,與學校、工作和朋友建立聯繫時,會遇上適應困難。

第四個是他們的個人問題。隱蔽行爲讓他們的自尊降至極低,他們沒有信心能夠跟其他人建立聯繫。
最後一個是學業的問題。由於沒有上學,大部分的隱蔽青年即使不再隱蔽,亦沒有很多個能夠再次跟上課程進度。

要讓這些青少年不再隱蔽,只會勸説、訓話是沒用的。通常,社工會從他們的興趣入手,希望能夠以某件事引起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慢慢打開心窗。

其實,我對這些青少年感到非常的不以爲然。他們經常以爲自己是世界上最慘的人,有足夠的理由去放棄,認爲大家都應該同情他們。這些寄生蟲每天只是靠父母吃飯,還要耍帥似的“討厭”父母。他們要麽就自己吃自己的,要麽就不要說甚麽“討厭父母”,這只會讓他們更加被看不起。

至於甚麽“世界上的人都不了解我”的想法更是荒謬,這世界上有很多人了解你,只是他們的立場跟那些隱青不同,就倔強的以爲他們不了解。明明是自己不了解,卻說成是別人不了解,這真的讓我無言。
  
隱蔽青年是一批浪費大家時間的社會寄生蟲,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只是一批憤世嫉俗的死小孩。說甚麽失去信心,對不起,本人完全不能理解。

隱蔽的徵兆

隱蔽的徵兆
–回應高姑娘



作者︰李樂天

現今這個社會裏,存在着許多自我隱蔽的青少年,我們稱之為「隱青」。他們会在狹窄的生活空間中獨自渡過大部份光陰,而不願回到学校或辦工室與人正常交往。

究竟一般年青人和隱青有什麽分別呢?我們試從下列各點作出比較﹕

家庭背景是形成隱青的一個重要原因許。多父母由於忙於事業或個人興趣,沒空陪伴孩子,又或疏於管教,衹是以物質來滿足他們孩子缺乏父母的管教和愛心,在家中便容易沉迷於上網和電子遊戲。又因為長期自我封閉,所以無論身心都容易產生健康問題,例如﹕幻聽、生活能力退化、精神官能症等。

在社交方面,隱青也面對很多問題。他們沒有朋友接納,因為害拍被人譏笑而自我封閉,自信心偏低,為了逃避現实,便陶醉在互联網和虛擬的遊戲世界中。由於長期缺乏與人溝通,他們往往不能表達自己,在學業和事業两方面都有很大的障礙。

如何可以幫這些問題青少年呢?家人方面可以和他們多溝通,交換意見,並表示關愛。老師們可鼓勵他們多與同學交往,並發展多元興趣,多爭取公開表達意見的机会。作為同學要諒解他們,並主動與他們交朋友。朋友們應清楚他們的具體困難和困擾,盡量幫助他們建立社交圈子、建立自信和成功感。

因此,我們應環顧一下身邊的孩子、兄弟姊妹、朋友、同學,有沒有上述的隱青存在。如有的話,就要盡量幫助他們回復正常的生活。如果自己有上述的傾向,更應及早糾正或尋求幫助。

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圖片來源︰http://www.bruceeisner.com/photos/uncategorized/2007/06/16/internet_addict.jpg


在週末看看這個節目,對「癮」作更深入的了解吧!

http://mytv.tvb.com/news/sundayreport/8242#page-1

可配合參考《要點研習》,頁11至34

麥當勞‧金融海嘯




圖片來源︰http://www.freakingnews.com/pictures/26000/Norm-MacDonald--26408.jpg


由進軍到撤走 見證冰島於金融海嘯


《明報》,2009年10月28日




【明報專訊】麥當勞的進軍及撤出冰島,正好見證這島國的盛衰。16年前它在冰島開業時,該國剛開始矢志擴展,邁向富裕時期;未料一場金融海嘯重挫冰島,麥當勞亦因「無利可圖」全線撤出。

1993年開店 總理光顧表支持

1993年麥當勞在冰島開第一家店,總理德遜(David Oddsson)還特別光顧以表支持。長期依重漁業的冰島1990年代中開始推動經濟自由化,邁向高增長時期,冰島政府其後更重點推動銀行業私有化,大搞高槓桿投資,無節制放貸,令經濟表面上欣欣向榮,失業率、通脹率均處低水平,還在經濟合作組織(OECD)的國際經濟評估報告中名列前茅。

可是去年金融海嘯爆發,環球信貸癱瘓,靠借貸谷起的冰島經濟頓失所依而崩潰,國內3大銀行破產,冰島總負債高達全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0倍,要靠俄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十億美元貸款維持。金融海嘯下,沒有貨幣暴跌得像冰島克朗般慘烈,兌歐元跌逾七成,情僅比津巴布韋和土庫曼好,冰島央行雖實施資本管制,阻止貨幣克朗急瀉,但效用有限。克朗暴瀉令國民財富蒸發了大半,許多人民為避債、為生計,都遷往鄰國挪威等地生活。留下的則要忍受加稅、減薪,省吃儉用。現時該國通脹維持約10%,利率定於12%。IMF預計其經濟今年萎縮8.5%,是33個發達國中最差。

博客自嘲﹕打倒美國帝國主義

麥當勞全線撤離的消息傳出,不少冰島民眾都感懷國家黃金日子一去不返,有人表示「想念麥當勞叔叔」,但歷史教師、博客維爾希奧姆遜則語帶自嘲地稱,克朗暴跌竟成就了「打倒美國帝國主義象徵」這個不可能任務。他表示很高興麥當勞關門,稱其「恐怖的飲食文化遍及世界各地」。

彭博通訊社/路透社/美聯社


全球化象徵 麥當勞撤出有先例


文章日期:2009年10月28日





【明報專訊】分店遍佈超過119個國家的麥當勞,堪稱經濟全球化象徵,但今次不是首次撤出一個國家。1996年,加勒比海島國巴巴多斯(Barbados)唯一一間麥當勞,開業半年便因生意額欠佳而結業;2002年,麥當勞為了減低營運成本,改善盈利,也從玻利維亞等7國撤出。

推高檔食品拓業務

金融海嘯被視為麥當勞的契機,因為很多美國人都放棄吃貴價晚餐,要轉吃麥當勞的廉價快餐食物,為麥當勞帶來新客源,亦有利留住舊客。麥當勞今年第3季盈利增長約6%,當中尤以海外業務最為出色,歐洲麥當勞的營運收入上升10%,亞太區、中東及非洲麥當勞的營運收入則上升21%。另外,麥當勞還推出高檔食品,如安格斯漢堡、McCafe系列咖啡及奶昔等,都有助開拓業務。

不過,麥當勞仍面對不少挑戰。美國失業率上升,或最終影響生意。其他漢堡包連鎖店如Burger King及Wendy's等已捲土重來,加上不少以廉價搶客的快餐店加入戰場,都威脅麥當勞。

美聯社/MarketWatch




思考問題


麥當勞撤出冰島一事,為我們思考全球化帶來什麼啟示?

好書推介



學校圖書館收有這系列的通識小書,都是由學者和專家所撰,內容精簡又可靠,同學可多參考、閱讀。


http://www.project-base.net/books.htm

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港貧富差距全球最懸殊

港貧富差距全球最懸殊
(星島)2009年10月23日 星期五 05:30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報道)聯合國開發組織發表報告,在反映貧富懸殊差距的堅尼指數中,香港成為全球先進經濟體中,貧富差距最大地區。有學者指,財富不均極易造成社會分化,政府須採取措施平衡貧富懸殊問題。

  記者:梁愚瀚

  據美國《商業周刊》引述聯合國開發組織最新公布的《中美洲人類發展報告》,當中指香港是全球最先進經濟發展地區中,貧富懸殊情況最嚴重,堅尼指數達到四十三點四(下用堅尼系數,相等於零點四三四),而經濟體系與香港相近的新加坡,則排行第二,系數為零四二五,第三位是美國。堅尼系數數值介乎零與一之間,數值愈高即表示社會收入分布愈不平均;一般而言,系數超過零點四已經是到達「警戒線」。但報告指北歐各國、日本和捷克,則是最均富的先進經濟體國家。

  社聯促政府帶頭滅貧

  周刊又引述報告指,香港貧富懸殊情況最大,可能是因本港有較多百萬美元 收入的富豪造成,據《福布斯》今年三月的公布,本港有十九名億萬富豪,而新加坡只有兩名。另外,報告指本港除外傭,並無為工人訂下最低工資保障,成為加劇貧富懸殊的成因之一。本港的堅尼系數多年來都超過零點四的「警戒線」,更長期領先其他先進經濟體。資料顯示,○六年本港堅尼系數一度高達零點五三三。

  社聯早前以全港入息中位數一半來作貧窮線,推算本港貧窮人口達到一百二十三萬人。社聯認為綜援 為政府扶貧的措施,但政府卻以綜援金額作為貧窮標準,推算本港貧窮人口只有九十六萬人,兩者雖相差百分之二十二,社聯認為政府帶頭深入研究如何滅貧。

  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亦指,本港貧窮人口十數年間升逾五十萬人,反映政府「財富下滲理論」已告失敗,富庶人士的收入不會惠及貧窮基層。樂施會倡議幹事黃碩紅認為,本港應研究創造更多低學歷、低技術的職位助低層就業,以及增加社會保障,如退休及失業援助。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周永新指,財富分布不均,極易造成社會分化,本港貧窮人口多為失業及欠缺工作能力的長者,政府應盡快訂立最低工資及全民退休保障,以平衡社會貧富狀況。

  每月領取五千多元單親綜援的陳女士指,因一對兒女尚幼而無法外出工作,每月兩童額外的學習費用,已令他們每人每餐不過十元,更遑論讓兒女參加課外活動。她更指因家貧,遭到鄰居及其他家長白眼,終日留家避開他人歧視目光,形容自己幾近成隱蔽人士。她現只希望政府關注「跨代貧窮」問題,增加兒童的學習津貼,如上網費、實報實銷的書簿津貼等,讓下一代拾回自尊,早日脫貧。

2009年10月23日 星期五

「豪宅」惹爭議

迷上癮?──青少年上癮行為

 講  者:梁國香博士
 日  期:2009年10月29日(星期四)
 時  間:5:00pm – 7:00pm
 地  點:創Bookcafe──香港中環域多利皇后街9號中商大廈二樓
 主辦單位: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查  詢:林小姐 2597-8658
 報  名:請按此申請參加“「迷上癮?──青少年上癮行為」講座”

本地青少年行為偏差現象越趨嚴重,其中很大部份源於青少年的上癮行為,包括毒癮、網癮、賭癮等等。
香港著名臨床心理學家梁國香博士對此表示極度關注;其實較早前她已連袂幾位臨床心理學家合作撰寫了《青少年問題解碼》一書(與黃山合編),就青少年在成長過程常見的問題和煩惱,透過典型個案解構箇中主客觀的成因,與讀者分享有效的預防和解決之道。

梁博士認為,現今社會發展日益千里,然而對青少年健康發展的「配套」卻有不足之處,上一代看重的價值觀再無法套用在今日的青少年身上。由此可見,教育當今的青少年再也不能墨守成規,幫助青少年抵抗引誘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實有賴社會各界配合。

三聯書店特別邀請了梁國香博士為各位老師分析青少年"迷上癮"的成因,以及預防與解決之道。歡迎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參加!

2009年10月22日 星期四

御宅族等於隱青嗎?

吳偉明﹕秋葉原兇案與御宅族妖魔化


《明報》,2008年6月18日






【明報專訊】御宅族(日文漢字是「御宅」,中文一般譯作「御宅族」或「宅人」)是最常被人誤用的流行詞彙之一。很多人提起它,馬上聯想起隱蔽青年、傑斗,甚至戀童癖及罪犯。社會上對御宅族有很深的成見及誤解,傳媒更是不斷將御宅族妖魔化。

誤讀御宅族

究竟我們對御宅族有哪些常見的誤解?最常見的有以下4種:


誤解一,御宅族等同喜歡動漫及遊戲的人。其實御宅族喜歡動漫及遊戲,但喜歡動漫及遊戲的人不一定是御宅族。御宅族對喜愛的動漫及遊戲有鍥而不捨的研究興趣,他們既是消費者,亦同時是專家。他們的消費趨向及專業知識在影響日本動漫及遊戲界的發展,因此配稱御宅族的人其實不多。嚴格來說,連「電車男」是否御宅族也值得商榷。

誤解二,御宅族等同隱蔽青年。御宅族是與你及我沒有分別的正常人,他們有自己的嗜好、職業、戀愛及理想。按各人性格不同,有外向型,也有內向型。有一些御宅族為了免受社會的歧視,會把個人興趣隱藏起來,但是他們絕非足不出戶的隱蔽青年。隱蔽青年的行為問題是一種社會功能障礙,成因多與集體欺凌及挫折感有關,也可能有遺傳上的原因,但是絕不是因為喜歡動漫及遊戲才產生的結果。不少隱蔽青年關在房內以打機及上網打發時間,有人看見此行為,便將他們等同御宅族,是明顯的胡亂標籤。

誤解三,御宅族等同傑斗。傑斗是指一群心智上不願長大的成人,老是沉醉小孩子的玩意,而且興趣多博雜常變。一些人只從表面上看見他們與御宅族都喜歡玩具或動漫,便輕率地將兩者混淆起來。其實,論御宅族的興趣,兒童傾向的只佔極少數,最重要是他們對心儀的東西專精情長,與傑斗的取向南轅北轍。

尋找「秋葉原殺人事件」代罪羔羊

誤解四,御宅族是一群潛在犯罪者。日本社會對御宅族一直帶有歧視眼光,將他們看作是主流社會的邊緣人。傳媒更是動輒將變態、暴力或犯罪行為與御宅族聯繫起來。凡是有重大案件,總是千方百計在疑犯的背景中尋找他們是否有喜歡動漫、遊戲、AV或上網的材料,然後大做文章,將他們強說成是御宅族。其實御宅族本身與變態、暴力或犯罪行為完全風馬牛不相及。相反,他們常成為被歧視,甚至欺凌及街頭打劫的對象。

「秋葉原殺人事件」後,最初日本傳媒也想做文章,可是它們卻大失所望,因為只找到一張他在學生時代的漫畫手稿及經常使用手機上網及打機等「碎料」。在警方盤問下,疑犯表示不是秋葉原常客,只去過數次而已。警方搜查其家,也沒有發現大量的動漫與遊戲。日本傳媒最後也只好放棄將它製造成另一「宮崎勤事件」(註:1989年在搜查連續殺害女童疑犯宮崎勤的家時,發現大量色情光碟及色情動漫,傳媒大肆攻擊動漫荼毒青少年,社會對御宅族遂帶負面印象)的抄作企圖,轉而平實及具體地討論疑犯的成長過程,在事業及人際關係上遇到的挫折。可笑的是香港傳媒卻在毫無可靠證據下,單憑其喜歡上網及打機,便草率地將疑犯標籤為「電車男」及「御宅族」,然後將事件歸咎於沉迷上網及打機,穿鑿附會,混淆視聽。試問現代人哪一個不看動漫、打機及上網?「擁有這些興趣便等同御宅族,御宅族等同潛在犯罪者」,這樣的邏輯真是不知所謂。

「秋葉原殺人事件」是日本典型的「通魔」(「街頭惡魔」)現象,而非御宅族現象。「通魔」是指「無差別」攻擊路人的狂徒。一些人為了發泄不滿、想證明自己的存在或嘗嘗殺人的感覺等不同原因,在路上傷害不相識的路人。他們多選老人、女性及學童等體力較弱的一群下手。「通魔」的相關研究仍在起步階段,心理學及精神科專家將它作心理及精神病看待,社會學者則以「下流社會」及「M形社會」使年輕一代充滿挫折感來解釋,也有社會評論家以它反映現代人精神空虛及極端個人主義抬頭。各派論述猶如瞎子摸象,看到的只是現象的部分成因,可見有關「通魔」的相關綜合研究及對策已是刻不容緩。將「通魔」炒作為御宅族及將「秋葉原殺人事件」錯誤解讀成「御宅族殺人事件」,對解決這社會問題沒有半點幫助,而且御宅族無辜地變成代罪羔羊,進一步加深社會對他們的誤解及成見,這是我們不願看見的。

作者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教授




思考問題


沉迷電玩是隱青的因,還是果?

中四級第五次導修(10月26日至10月30日)

隱蔽青年


討論問題

(1) 一時事評論員認為隱蔽青年不只是心理問題,也是社會問題。試幫助他指出為何隱蔽青年是一個社會問題。
(2) 有一些意見認為隱蔽青年其實是健康的。他們只是不受社會理解而已。試回應這些意見。
(3) 社工會用不同方法接觸及輔導該班青年,例如透過「有工做工程」及「有學返工程」幫助這班青年人重新投入社會。你認為這些方法有成效嗎?試以理由支持你的看法。

基本閱讀資料︰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0912/4/e6uf.html
視聽資料︰http://mytv.tvb.com/news/sundayreport/4942#page-1


須呈交之功課


導修預備工作紙/驗毒導修工作紙

你富足嗎?

我 很 富 足 — — 真 正 的 消 費 , 是 知 道 自 己 為 何 消 費

談 起 綠 色 消 費 , 鄰 近 香 港 的 台 灣 一 直 比 我 們 發 展 得 更 早 更 快 。


台 灣 這 個 五 口 的 綠 色 之 家 , 父 母 親 在 大 學 年 代 已 培 養 共 同 購 買 的 概 念 。

結 婚 生 子 之 後 , 更 逐 漸 實 踐 環 保 有 機 的 生 活 。 他 們 不 會 到 大 公 司 、 商 場 去 購 物 , 孩 子 亦 不 需 要 品 牌 衣 著 , 家 裡 盡 是 二 手 傢 俱 , 他 們 最 大 的 消 費 反 而 是 大 兒 子 的 學 費 , 因 為 他 們 要 挑 具 理 念 的 學 校 。 對 於 幼 兒 教 育 卻 選 擇 不 去 幼 稚 園 , 留 在 家 中 和 其 他 媽 媽 辦 讀 書 會 , 跟 香 港 家 長 的 爭 入 名 牌 幼 兒 園 大 相 逕 庭 。

簡 單 生 活 , 一 樣 富 足 。

影片來源

http://www.rthk.org.hk/rthk/tv/consumers/20090806.html


思考問題


你消費的目的是什麼?那些是必要的?還有其他選擇嗎?

胡錦濤奧巴馬通電話 商氣候變化

胡錦濤奧巴馬通電話 商氣候變化


《明報》,2009年10月22日





【明報專訊】美國總統奧巴馬將於下月15日訪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昨天和奧巴馬通電話,就雙邊關係和氣候變化等問題交換意見。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孫哲認為,由於中美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仍存在分歧,奧巴馬對中國仍不放心,亟需胡錦濤表態,以再次確認中方的態度。

北京學者﹕奧巴馬不放心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聯合國將於今年12月在哥本哈根舉行氣候會議,而奧巴馬訪華的其中一個主題也是中美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據新華社報道,在昨日的通話中,奧巴馬指中美應共同推動哥本哈根會議為應對氣候變化挑戰採取具體的有意義的步驟;而胡錦濤表示,中美在氣候變化領域面臨共同挑戰,有共同利益,關鍵是要體現《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的基本原則,鎖定「峇里路線圖」談判的成果。

孫哲認為,儘管上月紐約系列峰會上,胡錦濤已表明了中國節能減排立場,但奧巴馬仍需確定胡錦濤態度,以保證哥本哈根會議不出狀。他稱,中美在「全球發展國家和發達國家是否同時進行;發展中國家內部排放量的區別責任問題;預期總量排放分配和累計人均分配標準和額度問題;清潔能源的市場開放問題」4個方面一直存在分歧。

兩國或簽節能協定

「美國對新能源汽車、建築和生物能源能否進入中國市場一直充滿期待。」孫哲稱,奧巴馬訪華時,兩國有可能在節能減排等領域簽署一些協定。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將於本月24日訪美。但孫哲認為,中美軍事合作暫不會出現突破進展,雙方很難恢復正常的軍事交流。「軍事互訪禮儀上的不平等,美國不如中國招待隆重,也曾讓中國軍方內部存在怨言。」他並相信,中美近期貿易糾紛也將是奧巴馬訪華時要討論的問題。

(明報記者北京報道)


思考問題


中美在「全球發展國家和發達國家是否同時進行;發展中國家內部排放量的區別責任問題;預期總量排放分配和累計人均分配標準和額度問題;清潔能源的市場開放問題」4個方面一直存在分歧。為什麼在這四方面會出現分歧?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健吾﹕對不起,我不信任你

健吾﹕對不起,我不信任你

《明報》,2009年8月13日


【明報專訊】如果你有一個女朋友,沒有經過你的同意看你的手機SMS。你忽然感覺不滿,覺得你的女朋友不信任你,你女友說:「你冇出去搞搞震,怕咩我睇?」你覺得怎麼了?

本版城市大學的法律學院副院長顧敏康教授提出以下觀點:

「校方應該具備合理懷疑(reasonable suspicion)方可搜查。而在通常情下,警察搜查嫌疑人,必須具備更高一層的懷疑,那就是確信理由(probable cause)。法院進一步指出:判斷對某一學生的搜查是否合法,應當根據當時的全部情來看是否存在搜查的合理性。

法院認為:庫伯利克先生決定搜查TLO(學生的名字)的書包是合理的行為,因為她被發現在廁所吸煙;而發現捲煙紙導致他產生另一種合理的懷疑:TLO的書包中可能有大麻。這種懷疑使他進一步搜查她的書包,並發現毒品交易的證據。

以此案為參考,結論已經非常明顯:所謂強制驗毒(等同搜查)可能侵犯學生之私隱的擔憂是多餘的。政府和整個社會對防止中學生吸毒的合法利益足以抵消學生對有關物品(包括尿液)之私隱的合理期望。只要校方有合理的懷疑,就可以強制搜查有關學生,也毋須徵得家長的同意。當事人自然有權對校方的搜查行為提出挑戰,從而由法院去衡量校方的搜查行為是否合理。」

人性上的norm 叫「信任」

我不會法律,也許很多案例可以權威地提出驗毒計劃應該強制。但是,我相信「規範」(norm)有很多種,除了法理上的,還有道德上的,經濟上的,人性上的。人性上的norm,有兩個字,叫「信任」。人與人之間失去「信任」,只剩下法律叫我們這樣做,經濟叫我們那樣做,人的「感覺」就變成很不重要的元素。

依照教授所援引的案例中的行事邏輯,如果我在街上看見一個長相漂亮的少年,他看起來只有十五六歲,皮膚白皙嫩紅,但已經穿著光鮮:腰佩Gucci的最新皮帶,肩背LV的小旅行袋,腳踏Visvim的最新潮鞋,髮型像是棒棒堂那兒跑出來的孩子——那我可以有合理懷疑他有援交嗎?要上前去質問他住什麼地方嗎?如果是跑馬地九龍塘就可以放行,如果是天水圍石硤尾,我就要搜他們的袋子,看他們的手機SMS短訊和日記本子。因為,社會「合理地懷疑」他們有出軌的「可能性」,「政府和整個社會對防止青少年援交的合法利益足以抵消學生對有關物品(包括手機SMS)之私隱的合理期望」。

現在驗毒計劃的基本問題,不只是它成效成疑,往後的輔導配套仍未清晰,而是這個計劃假設所有人都是嫌疑犯,不論那個人看上去有沒有不妥,書包有沒有吸食毒品的器具、煙紙等等,只要「政府和整個社會對防止中學生吸毒的合法利益足以抵消學生對有關物品(包括尿液)之私隱的合理期望」 就有權把所有人當成嫌疑犯。

很多人因善之名行了很多惡

校方如果強行驗毒,師生間的重要關係——「信任」,就會完全破產。不如這樣吧,所有學校,如果決定參加自願驗毒計劃的,就要「強制」所有學生、老師、家長、連同校董校長一起驗毒。同時,教育局就把那些學校評為「無信無毒學校」,把校長和老師的名字都放上網陳列,傳媒一致口誅筆伐,說這家學校把學生當成「犯人」,是可悲的、可恥的、可憐的、可怖的。因為,學校「理應」是令學生建立價值的地方,那種價值,包括「對人信任」。但他們沒有辦法這樣做,在那些學校的小社會,人與人之間只有法理規範、利害關係,師生之間只有權力的制衡,不再有人性的關愛。那家長請三思,你想你的學生在學校教育6年內,都建基於不信,就入那些學校吧。你的孩子出來,就什麼人都不信,包括父母,親人,所有愛他們的人。

香港回歸後這10多年,很多人因善之名行了很多惡。這些惡,在一點一滴的蠶蝕一些不可見的人性價值,如互信、自由、法治精神等等,把「有錢的人就有多一點權力」的價值進一步推到高峰。這些時候,冷靜清晰的頭腦,是對抗以善之名行惡的豬最大的武器。你的腦袋瓜,夠能量了嗎?



老師批語


這文章說不定能幫助我們回答今次導修第三條題目呢。

大埔自願驗毒增撥1100萬

大埔自願驗毒增撥1100萬


《明報》,2009年10月20日



【明報專訊】包括天主教區恩主教書院在內的大埔區全區23所中學,已答應參與自願驗毒計劃,12月會正式推行。政府計劃向禁毒基金申請1100萬元,包括增聘10多名社工,撥款主要用於輔導、戒毒等「下游服務」。被驗出吸毒的學生,會由社工跟進3至6個月協助戒毒。

驗出吸毒 社工跟進半年

政府昨日公布大埔區自願驗毒計劃詳情,同時展開大埔區23所中學教師、家長和學生的簡介會,最快於11月底收回家長和學生參與驗毒同意書,於12月初正式驗毒。驗毒計劃已作出三大修訂,包括﹕

■參與驗毒必須由家長和學生同時簽署同意;

■警方不會透過驗毒取得學生個人資料;

■委派民政事務總署人員擔任計劃主任,負責跟隨驗毒隊伍,確保驗毒過程的私隱獲保護和處理驗毒投訴。


禁毒專員黃碧兒昨日出席大埔區驗毒簡介會後形容,計劃主任是學校、政府和驗毒隊之間的溝通橋樑。

驗毒隊伍每月從每間學校隨機抽選5%學生(約32至40名)參與驗毒,驗毒隊伍會不定期到訪學校。驗毒過程大約需時15分鐘,包括於會面室甄別面談;於洗手間收集尿液樣本;於會面室作快速測試;於會面室作事後面談。被驗出曾吸毒的學生,需要接受一般為期最多6個月的支援,如有需要,可繼續接受濫藥者輔導中心、駐校社工和指定教師等的輔導。

服務機構急增聘社工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驗毒計劃屬於「行動研究」,目前難以估計驗出吸毒學生或自願戒毒的人數。路德會督導主任鄧錦標預計,未來數月,旗下青欣中心需增聘4至6名社工,以應付150至200個驗毒辨識的新個案,已向政府反映需要。青欣中心及另外9間非政府機構將派出社工,輔導被證實吸毒的學生。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二中學吳老師昨日出席驗毒簡介會後表示,大多數與會教師都擔心工作量增加,希望政府提供額外資助。政府消息人士指出,學校可動用校內一筆過撥款,以支援學校推行自願驗毒,若資源不足,可申請政府禁毒基金。

特首曾蔭權昨日在聖公會鄧肇堅中學主持「同心結力抗毒大行動」。該校中七學生許敬軒表示,原則上支持驗毒計劃,但憂慮私隱問題。



思考問題


你們認為這個驗毒方案有沒有問題?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港青年不足20月換手機 8000元iPhone 購入一周放售

港青年不足20月換手機 8000元iPhone 購入一周放售
(明報)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05:10


【明報專訊】你現有的手機用了多久?環保團體「地球之友」訪問逾千名青少年,發現他們平均不足20個月便更換新手機,六成半受訪者曾在1年內換手機,壞機和換新款是兩大主因。地球之友呼籲市民,換手機前應自問真正需要,勿變成電子產品扯線公仔,增加電子廢物污染。

二手機店其門如市,有店主說,不少年輕人轉售的手機均很簇新,有些人的手機只用了三數個月甚至三數日便轉售換新機。地球之友走訪數間二手機專門店,有店員更指出,有市民用8000多元購入最新的iPhone 3Gs手機後不足一星期便放售。

環團批浪費污染 籲買前三思

針對港人更換手機情况,地球之友7月下旬在銅鑼灣、旺角及將軍澳街頭,訪問了1054名15至35歲的市民,發現近四成人曾擁有多達4至6部手機,25%更曾擁有7至10部手機,受訪者平均600日即1年8個月便換一部手機,多達65%曾在一年內換機,更有14名受訪者表示,平均3個月內便會換一部手機。

地球之友高級環境事務主任區詠芷批評,港人換手機如此頻密,不但浪費,亦會帶來環境污染,因為手機內的鉛等重金屬會污染環境,「消費者自己心清眼亮,自己問清自己真正需要什麼,而不是任由生產商和廣告商告訴你想要什麼,成為他們的扯線公仔」。

調查:換機者六成因壞機

在一年內換手機的690名受訪者中,近六成換機原因是「壞機」,17.8%表示要換新款機。地球之友批評,手機生產商為爭奪市場,把手機塑造成潮流產品,一方面壓縮手機使用壽命,另一方面不斷設計「新款」和「新功能」,變相威迫利誘消費者換新機。單是2008年底至今年10月,市場已推出逾60款新手機。

區詠芷指出,生產商絕對有責任減少製造及妥善處理電子垃圾,他們亦促政府加快立法步伐,在2010年的立法年內推出管制電子垃圾的生產者責任法規。她亦呼籲公眾,如果手機損壞,應先拿去維修,如果要換機,需確保舊手機獲妥善處理。



思考問題


把手機塑造成潮流產品,是為了迎合青少年哪種消費模式?

MS1第五次導修(10月26日至10月30日)

隱蔽青年


討論問題

(1) 一時事評論員認為隱蔽青年不只是心理問題,也是社會問題。試幫助他指出為何隱蔽青年是一個社會問題。
(2) 有一些意見認為隱蔽青年其實是健康的。他們只是不受社會理解而已。試回應這些意見。
(3) 社工會用不同方法接觸及輔導該班青年,例如透過「有工做工程」及「有學返工程」幫助這班青年人重新投入社會。你認為這些方法有成效嗎?試以理由支持你的看法。

基本閱讀資料︰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0912/4/e6uf.html
視聽資料︰http://mytv.tvb.com/news/sundayreport/4942#page-1


須呈交之功課


導修預備工作紙/議題探究2.1b(頁32-34)/驗毒導修工作紙







星期五週會時間open book test,內容為自尊及驗毒計劃

2009年10月16日 星期五

模擬測驗考生報告

表現較佳學生(6-8分)︰

‧ 能夠準確、而且直接回答,而不會長篇大論,沒有重點。
‧ 較能多角度作評價
‧ 懂得在評價時表明立場
‧ 文句通暢,用字準確

表現較差學生(2-4分)

‧ 不懂何謂「自白」、「價值觀」
‧ 未能指出靜儀與男友的順從關係
‧ 不明白阿玉如何支持自己的立場,並誤以為阿玉支持穿舌環
‧ 不懂得評價靜儀與男友的關係,而只集中評價穿舌環的壞處


其他意見

通階一的同學部分未有細心閱讀題目, 混淆兩個主角的立場,另外, 亦有同學以為是評論阿玉的價值觀, 以致回答 "阿玉具正面的價值觀" 部分同學亦未能清楚明白何謂"關係", 以致有出現 靜儀和男友是拍拖關係這些完全離題的答案。

通識試題未解決?

八折減價與雙語試卷


龐永欣,《明報》



(2009年10月15日星期四)

某百貨公司港島分店開張,頭4天在該分店購物可享8折優惠。顧客湧至,付款時店員卻說:「九龍總行已經關閉,港島店順理改稱『總行』。既然『分店』的前提已不復存在,我們有責任緊隨轉變,取消8折。」顧客悻悻然離開。

教育局在2006年曾向學校宣布,通識科頭4年將會有中英對照的試卷,考生可按題選用中文或英文作答。今年8月又向學校宣布,學生只可全卷選用中文或英文作答,理由是:「微調」已經生效,從此無分英中、中中,學校亦無需強行用英語教授通識科,「雙語試卷」的前提不復存在,考評局有責任緊隨政策轉變,取消該措施,這不算食言云。

回到百貨公司那邊去。店員還不慌不忙地向顧客說:「用平常心看吧,打個8折其實只會害你們買下不該買的東西;現在取消優惠才符合你們的利益。」

再回到「雙語試卷」去。課程發展處和考評局的發言人稱:「我們的試題是跨單元的,學校使用不同語文教授不同單元,並不是一個理想的做法。以一種語言應考,才符合考生利益。」唉唷?2006年提出的政策原來並非「符合考生利益」的!教育局為甚麼現在才有所發現?談到學生利益,當局不是常說,學校比他們更接近學生,更了解學生的需要嗎?

這些事例都說明「通識科」的設計是如何疏漏。然而,對肯承認疏漏者還可以有多點信心,因為他明白不逮之處;強詞奪理者除令人憤怒外,就只會使人覺得連改進的希望也沒有了。



通識試題未解決

(2009年10月14日星期三)


新高中通識科最受爭議的地方之一,是考試題目和如何評卷。

數年前教育局為校長舉辦的通識科介紹會上,我曾指出,當時的模擬試題初稿,並沒有甚麼「知識」內涵,也看不出展示甚麼有價值的學習;得到的回應是:「謝謝意見,我們會把它改好。」然而,去年包括「穿舌環」等題目的模擬試題曝光,仍然備受質疑,有人問是否流於「吹水」,只考學生的「寫作」能力。今年五月作家陶傑受電視台邀請,試解答樣辦試題,答案由三位教師評改,二人評他「不合格」。單就陶傑的「答卷」內容看,不少人(包括我)頗覺精彩,並不覺得差劣或文不對題,他就是沒有答中擬題者的心意而已。香港教師的習慣是「見點給分」,要達至高效度和信度的「質性評分」,絕非容易。

官方回應傳媒的報導,就只是重申通識科的目標。公眾對試題的疑慮未釋之際,課程發展處新任總監張國華博士在七月撰文,說要「談談通識教育課程的幾個常見問題」,尤其是「家長」和「教師」都關注的問題,這當然令人有所期盼。然而,文章除提醒家長可以透過宣傳片和展覽來認識此科(稱這為家校合作!)、教師可以在網上資源平台取得教材外,對大家最擔心會出亂子的「課程」元素 —「評核」,卻隻字不提。

問題不談並不表示已解決。近日當局決定取消該科的「雙語試卷」,就引起怨聲不絕。對很多校長、教師、家長來說:通識科評核問題仍然存在,未解決!

MS 1 通識教育科導修時間 (最新)

MS 1 通識教育科導修時間

導修第1組 星期一第六堂 李碧蘭老師
張詠琳 (4)MS1T
鄭文軒 (5)MS1V
張曉君 (6)MS1V
林景熙 (11)MS1V
黃銘德 (28)MS1V
鍾炯宇 (10)MS1Y
何諾珩 (12)MS1Y
李翊軒 (22)MS1Y

導修第2組 星期一第六堂 林耀陽老師
韋兆謙 (23)MS1E
邱卓怡 (31)MS1I
廖俊然(17)MS1R
葉沅穎 (33)MS1R
周靖 (3)MS1T
呂奕思 (21)MS1T
阮智聰 (32)MS1T
張嘉富 (5)MS1Y

導修第3組 星期一第七堂 李碧蘭老師
陳慕賢 (3)MS1I
何翹生 (9)MS1R
阮卓琳 (31)MS1T
陳文琛 (7)MS1V
陸銘杰 (17)MS1V
譚泳霖 (23)MS1V
周悠 (3)MS1Y
麥愷恩 (25)MS1Y

導修第4組 星期一第七堂 何曉琳老師
周智仁 (4)MS1E
吳樂怡 (26)MS1I
陳衍恩 (2)MS1R
黃以心 (30)MS1R
鄧嘉恩 (24)MS1V
彭紀然 (20)MS1V
戴守中 (30)MS1Y

導修第5組 星期一第八堂 李碧蘭老師
趙彥茗 (5)MS1R
吳敏堯 (20)MS1R
黃卓芝 (28)MS1R
林俊彥 (14)MS1R
林俊軒 (14)MS1T
陳彥彤 (2)MS1Y
李芍瑩 (20)MS1Y
倪恩諾 (26)MS1Y

導修第6組 星期二第五堂 李碧蘭老師
何霆軒 (12)MS1E
李穎琪 (19)MS1E
蔡子希 (9)MS1I
周蘊靜 (10)MS1I
鍾巧明 (11)MS1I
梁頌瑋 (21)MS1I
盧曉晴 (23)MS1I
文韶珏 (18)MS1R




導修第7組 星期二第五堂 何曉琳老師
程浩然 (7)MS1E
簡卓晞 (13)MS1E
盧天逸 (24)MS1I
倪晞琳 (27)MS1I
鄧耔晴 (28)MS1I
關諾筠 (11)MS1R
莫家聰 (19)MS1R
陳朗宏 (2)MS1T

導修第8組 星期二第六堂 李碧蘭老師
溤穎 (11)MS1E
馮天安 (14)MS1I
李卓儒 (20)MS1I
呂偉傑 (25)MS1I
黃啟進 (30)MS1I
孫浚軒 (23)MS1R
彭卓輝 (19)MS1V
潘琬雯 (28)MS1Y
謝梓珊 (32)MS1Y

導修第9組 星期二第六堂 何曉琳老師

伍鑠旻(23)MS1T
蕭軼晞(25) MS1T
楊穎生(30)MS1T
陳梓良(3)MS1V
李鈞豪 (13)MS1V
張銘峰(7)MS1Y
鍾卓琪 (11) MS1Y
練曉詩(24) MS1Y

導修第10組 星期二第八堂 李碧蘭老師
邵芷欣 (22)MS1E
王嘉滿 (25)MS1E
黎子楓 (18)MS1I
陳彥璋 (4)MS1R
賴穎謙 (13)MS1R
呂天情 (22)MS1T
劉信軒 (18)MS1Y
羅欣靈 (19)MS1Y

導修第11組 星期三第五堂 李碧蘭老師

張嘉殷 (6)MS1E
馮廸希 (13)MS1I
葉榮杰 (15)MS1I
梁加恩 (22)MS1I
湯卓媛 (29)MS1I
袁文煥 (33)MS1I
周恩臨 (5)MS1T
朱芷滺 (8)MS1T

導修第12組 星期三第五堂 何曉琳老師

葉榮熙 (12)MS1T
劉建彤 (16)MS1T
梁嘉祐 (19)MS1T
梁琬琳 (20)MS1T
黃穎琳 (29) MS1T
謝浩文 (27) MS1V
蘇凱彤 (29) MS1Y
黃銘芳 (34) MS1Y

導修第13組 星期三第六堂 李碧蘭老師

楊優 (26)MS1E
郭汶灝 (12)MS1R
劉曦陽 (16)MS1R
杜宏逸 (27)MS1T
李卓盈 (12)MS1V
張晞昕 (6)MS1Y
朱家慶 (8)MS1Y
劉理信 (17)MS1Y

導修第14組 星期三第六堂 何曉琳老師

鄭皓文 (5)MS1E
劉俊廷 (15)MS1E
張樂文 (6)MS1I
孔祥晞 (10)MS1R
林天倫 (15)MS1T
劉梓朗 (17)MS1T
周俊熙 (8)MS1V
許文聰 (13)MS1Y

導修第15組 星期三第七堂 李碧蘭老師

陳道揚 (2)MS1E
陳恩諾 (4)MS1I
高盈茵 (16)MS1I
葉傳樸 (31)MS1R
朱森民 (9)MS1V
田旻亮 (25)MS1V
黃穎彤 (29)MS1V

導修第16組 星期三第七堂 何曉琳老師

鄺君怡(17)MS1I
蔡灝澄 (7) MS1R
潘睿希 (21)MS1R
謝智信 (27)MS1R
葉倬君(32) MS1R
梁誠軒 (14)MS1V
黃楚峯 (33)MS1Y

導修第17組 星期三第八堂 李碧蘭老師

楊麒熹 (27)MS1E
姚信 (32)MS1I
張行健 (6)MS1R
張肇衡 (7)MS1V
蕭曜籌 (22)
鄭靄淇 (4)MS1Y
洪熙信 (15)MS1Y

導修第18組 星期四第五堂 李碧蘭老師

陳慶生 (1)MS1I
方悅兒 (12)MS1I
林曉彤 (19)MS1I
王耀霆 (29)MS1R
陳多加 (1)MS1T
何鎧然 (10)MS1T
郭峻廷 (13)MS1T
葉俊廷 (36)MS1Y

導修第19組 星期四第五堂 何曉琳老師

趙祉安 (7) MS1I
曹顯廷 (8) MS1I
羅敬基 (16)MS1V
袁諾昇(31) MS1V
朱迅民 (9)MS1Y
許紹軒 (14)MS1Y
李瑋峰 (21)MS1Y
譚可風 (31)MS1Y

導修第20組 星期四第六堂 李碧蘭老師

陳綽頤 (1)MS1E
莊曉晴(8)MS1E
朱昊希 (10)MS1E
李樂天(16)MS1E
衛彥彤(24)MS1E
趙曉慈 (4)MS1V
梅浚曦 (18)MS1V
蕭遙 (21)MS1V

導修第21組 星期四第六堂 李亭璋老師

李秀隆 (18)MS1E
連偉熙 (20)MS1E
姚尹廷 (29)MS1E
林曉鈺 (15)MS1R
宋綺婷 (24)MS1R
施驊峰 (25)MS1R
楊凱婷 (30)MS1V

導修第22組 星期四第七堂 莫俊文老師

周皓風 (9)MS1E
葉樂天 (28)MS1E
余曉彤 (30)MS1E
歐雋慧 (1)MS1R
陳婷蕙 (3)MS1R
霍樂珩 (8) MS1R
曾芷瑩 (26)MS1V

導修第23組 星期四第八堂 李潤良老師

黎柏熙 (14)MS1E
李銘義 (17)MS1E
湯嘉雋 (26)MS1R
朱憬雅 (7)MS1T
鍾督信 (9)MS1T
陳亮廷 (1)MS1Y
潘悅 (27)MS1Y

導修第24組 星期五第六堂 何曉琳老師

陳尹容 (3)MS1E
陳亮名 (2)MS1I
蕭皚盈 (22)MS1R
蔡幸彤 (6)MS1T
李漢樑 (18)MS1T
蕭珞瑤 (24)MS1T
黃卓穎 (28)MS1T
李沛怡 (15)MS1V
梁懷恩 (23)MS1Y

導修第25組 星期五第七堂 何曉琳老師

吳穎妍 (21)MS1E
陳若愚 (5)MS1I
葉朗年 (11)MS1T
蘇侃風 (26)MS1T
陳朗堯 (2)MS1V
許烜行 (10)MS1V
林卓軒 (16)MS1Y
楊澤田 (35)MS1Y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當傳媒成了感官世界

陳智傑﹕當傳媒成了感官世界
(明報)2009年10月15日




【明報專訊】也許你無緣在上周到科大目睹周秀娜的芳澤,但假如友人與你攀談,沒有到過那場「解構周秀娜現象」座談會的你,大概也能談上幾句:周秀娜對答如何、在教授面前的表情如何。

沒錯,其實我也無緣親身參與那場座談會;但與你一樣,透過傳媒報道的片言隻語、剪接影像、加上幾篇評論文章,便在腦海拼湊了座談會的情景。已故美國 著名政論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曾以名句「我們腦海裏的圖畫」(Pictures in our heads)形容人們理解的所謂「現實」。在忙碌工作和生活處境的局限下,我們很大程度需要透過傳媒的資訊以至評論觀點,去理解我們日常生活圈子之外的「社會現實」:昨天曾蔭權 宣讀的六大產業有何詳情、「社會」對施政報告的評價、近來的「民情」如何與周秀娜是否在教授面前語無倫次等。

新聞價值 隨社會常識轉變

由於相信傳媒與公眾知情權、知識傳播、文教風氣及社會發展息息相關,社會一般都會對傳媒有若干「公共性」(publicness)的期望——提供多元開放、理性討論的公共空間、不受政治和財團勢力操弄、反映社會的核心價值(一些不證自明、並獲廣泛認同的「常識」)、不會傾側於個別利益集團。這些「公共性」的期望,就是「追求客觀、平衡報道、不偏不倚」等新聞價值和傳媒道德的論述泉源。

另一方面,當社會處境持續改變、大家的「常識」慢慢變化,傳媒的「新聞價值」亦會隨之轉變。香港傳媒自回歸以來日漸重視中國新聞、對中央領導人言行的評價普遍亦較回歸前正面、對台獨藏獨疆獨的言論亦較不同情。你可以批評這是傳媒「政治歸邊」、不再「客觀」的表現,但中央政府在香港的民望大為改善、中國國勢日強、香港市民的民族感情日增、愈來愈關心中國國情、並有愈來愈多內地生活經驗等社會大勢的改變,都使現在的「新聞價值」和「客觀中立」,與20年前的標準未必一樣。

變幻原是永恒,新聞價值和客觀中立的標準隨著社會不斷變化的「常識」而轉變,是難以制止的趨勢。只要公眾仍對傳媒抱有「公共性」的期望——期望傳媒是一個開放、多元、能讓不同論述辯論、平等地交流的公共空間,社會便能維持其批判視角和敏感度。雖然如今香港社會對中國的認同感日益增加,但異見人士以至激進聲音仍有於媒體發言的機會,為公眾提供另類的中國論述;此外,在公民社會的努力下,「保育」這概念亦成功進入「新聞價值」的視線範圍,並漸成社會「常識」。

公共性變質 麻醉批判視角

當然,香港傳媒的光譜應否容下更極端的聲音,可以斟酌,但對「新聞價值」的最大挑戰並不在此,而是社會的「公共性」正在變質、慢慢地變為個人化的私密感情。

在傳播科技和傳媒行業的發展下,「公共性」正漸漸由一些超越個人感受、講求集體思辯交流的社會想像,演化為追求「曝光程度」(visibility)以至是「視覺感官刺激」的一種私密感情。以美國政壇為例,自從電視及媒體影像大行其道後,民眾對政治人物的衣著、表情、以至是小動作等隱私鏡頭的注視,甚至可能多於其政策綱領的文字陳述,「政治化妝術」等著力「打造政治新型人」的專門行業亦應運而生。結果,民眾慢慢備受政治人物帶來的視覺感官影響,並把由此對政治人物所產生的私密感情,投射於相關的公共事務。這現象不但讓電視新聞加倍注視政治人物的個人形象,就連報章的「新聞價值」也受到影響,漸漸關注政治人物的「陰私醜聞」等能帶給讀者「感官刺激」的題材。

最近的甘乃威疑似求愛事件,「輕取」早前「紅極一時」的「總辭」,成為政治新聞的大熱議題;有泛民中人亦坦言擔心「甘威事件」會影響社會討論泛民總辭的氣氛。姑勿論「甘威事件」可以「威」多久,但至少說明追求「陰私醜聞」等感官刺激,是傳媒「新聞價值」的一部分,而且其「新聞價值」不一定遜於「總辭」等爭取早日普選 的公共論述。另一方面,香港市民把對甘乃威事件的個人感情,投射到詮釋泛民總辭的公共論述,亦不是天方夜譚之事。

當然,公共論述不一定要排除感官刺激——「鬼馬」的陳述手法、激烈的情感表達和肢體動作,也能喚起公眾對公共事務的關注。但當感官刺激成了爭取於公共空間「曝光」的「指定動作」、傳媒的新聞價值認同了「新聞」是要有感官刺激的元素、公眾也習慣了看感官刺激的傳媒呈現,感官刺激相對不足的論述和事情:深刻但「悶」的文章;位處社會邊緣、但相對「故事性不足」的弱勢社群,還能於公共空間發揮對社會的影響嗎?在傳媒慢慢成為充滿刺激的感官世界,受眾的情感習慣暴露於天天新奇的刺激下,社會的批判觸角亦難以保持敏銳——一旦爭取普選的運動,再沒有「總辭」般能牽動市民注意的「感官刺激」,相信它又會被其他「感官議題」蓋過,慢慢淡出社會所關注和思考的範圍。

我不想把公共空間變得沉溺於感官刺激的狀態完全歸咎於傳媒——這是值得整個社會,當然包括傳媒,一起好好思考的問題。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研究員

■延伸閱讀

本文取材自城大專上學院與新力量網絡合辦的「通識及公共事務課程」,有興趣者請瀏覽:www.synergynet.org.hk/b5_m9_detail.php?id=652

S4第四次導修(21.10-23.10)

驗毒計劃

討論問題

(1) 認識過對驗毒計劃支持和反對的意見後,你較傾向哪方?試以理由支持你的答案。
(2) 試分析驗毒計劃推行後,對青少年成長會產生什麼影響。
(3) 驗毒計劃背後隱藏什麼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又會與什麼價值觀衝突?


須呈交之功課

自我概念工作紙/導修預備工作紙/驗毒計劃支持與反對理據工作紙

藉數字看吸毒嚴重程度

藉數字看吸毒嚴重程度

《明報》,2009年10月15日

文﹕鄧鍵一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資料蒐集﹕李玉茹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當我們嘗試從道德恐慌的角度探討校園吸毒問題時,並非旨在爭論到底吸毒是否會對青少年造成傷害,或者到底有多少學生吸毒才算「過多」之類的問題。反而,我們應該認真檢視,整件事情當中,媒體如何闡述整件事情、哪個面向被放大了、社會人士又怎樣擔當道德領袖等等,都是值得觀察之處。

首先,在道德恐慌的情緒下,媒介如何透過數字演繹學生吸毒的嚴重程度,是其中一個值得解讀的角度。不難發覺,媒介描繪校園吸毒何其嚴重的時候,都傾向以學校作為統計單位。效果所及,即使個別中學只有三數個學生涉毒,也會把整間中學計算在內,從而得出「南區半數學校有學生吸毒 港島兩成校『中招』 離島僅三成『無毒』」(《明報》,2009.03.09)、「不乏中英名校 同學充『拆家』 23%中學曾有學生吸毒」(《星島日報》,2009.02.14)等結論。

到底有多少學生吸毒,以及整體趨勢怎樣?是需要首先弄清的基本事實。2004年,禁毒處委託香港浸會大學研究並發表的《二零零四年學生服用藥物情調查》(下稱浸大報告),以及2008年由禁毒處發表的《青少年毒品問題專責小組報告》(下稱小組報告),是近期較全面的統計。前者對學生吸毒和濫毒的狀況和心態作全面調查,樣本人口約9萬多人,雖然已經是5年前的數據,卻十分有參考價值。至於後者的數據,主要是禁毒處檔案室獲呈報的數字。作為官方數據,它理應較準確,但不要忘記,它另一方面可能只反映出政府打擊吸毒和濫藥的力度。即使吸毒的青少年人數不變,該數字也可能因為政府加強打擊而上升。

2000及01年是學生吸毒高峰

當政府和相關團體代表提到吸毒人數上升時,總以過去5年的數字比較。有趣的是,「浸大報告」和「小組報告」都不約而同指出,2000年和2001年才是青少年吸毒的高峰期。保安局長李少光在立法會要求政府增加撥款時,指21歲以下吸毒個案較4年前(2005年2278宗)急升了57%。按小組報告的數據推算,即大概3500宗吧。然而,這跟2000年的4020宗和2001年的3902宗,仍有一段距離。在這裏,我們不禁要問,為何當時輿論對這個議題然不聞不問?很大程度上,這情符合了道德恐慌的其中一個特質﹕「道德恐慌涉及的群體和事件可能其實存在已久,只是忽然成為媒介焦點」。


從質化的層面觀察,在道德恐慌的情緒下,媒介報道的措辭,總會叫人感到既有的秩序和價值正面臨崩潰的邊緣。例如,呂志偉在文章〈現代性、社會控制與香港青少年問題1945-1979〉指出,1960年代當「阿飛」正在社會引起恐慌的時候,報章總充斥「盼警方監視可疑飛群 防為非作歹」、「群飛登門傷人/因小事情竟糾眾施毒手/街坊同憤恨盼當局肅清」、「阿飛暴行隨處發生」、「為下一代可悲 劫案受審多飛仔」等等的新聞標題,令大眾覺得「阿飛問題」已經迫在眉睫,肅清「阿飛」是當務之急。這種報道的口,有意無意地令人忽略了造成「阿飛問題」的整體環境,如青少年人口急速上升、社區設施嚴重缺乏等。

視吸毒學生與學校對立

類似的報道方式也見於近年關於校園吸毒的報道及評論。例如「毒品攻陷校園 政府要領導全民 打贏禁毒戰」(《明報》,2009.06.09)、「毒禍蔓延 兩成中學失守 不乏名校 北區重災」(《明報》,2009.06.15)、「不想媽媽再哭泣 索K女生自白書懺悔」(《星島日報》,2009.06.20)之類的標題和措辭,都有意無意地把吸毒的學生和有學生吸毒的中學,視為事件的對立面。所謂「打贏禁毒戰」,無非意味要吸毒的學生或有學生吸毒的中學,盡快恢復既有秩序,也就是回到本來的無毒「狀態」。

然而,回顧Cohen的討論和參考「阿飛」的經驗,毒品入侵校園的恐慌背後,會不會忽略了一些更重要、更根本的因素?否則,這一波恐慌過去了,只會是下一波恐慌,可能是未婚懷孕,又或者是青少年酗酒。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施政報告還有「希望」嗎?


施政報告還有「希望」嗎?



《信報》,2009年10月14日

行政長官曾蔭權今天會提交施政報告,這是他就任特首之後提交的第五份施政報告。在二〇〇五/〇六和二〇〇六/〇七的二份,是曾蔭權臨危受命接替董建華之後提交的施政報告,屬於過渡性質,主要工作是完成董建華任內的施政承諾,有強烈的「過渡政府」特質。到了二〇〇七/〇八年開始,曾蔭權可以名正言順推展他的施政大計,規劃他自己一個完整任期內的政策大綱,今天他宣讀的施政報告,是他第二個任期內的第三份,換言之,他任特首的日子已到中段,餘下二年多任期,可以發揮抱負的空間只會愈來愈少的了。

在二〇〇七/〇八年的施政報告(連任後第一份)內,曾蔭權表示他「對未來充滿信心」,原因是「香港人已經走出了看不清前景而產生的困惑和焦慮……我們已經跟以前不一樣,我們對未來更堅定,目標更明確,信心更充沛。」在落實他的施政理念方面,曾蔭權提出了「進步發展觀」,以基建帶動經濟發展、以活化帶動社區發展、以助人自助理念推動社會和諧;可是,經過兩年多的時間下來,香港人看不見本地的大型基建動工,也察覺不到活化能夠全面地帶動社區發展,反之因活化保育而起的抗爭和爭拗有增無減;至於社會和諧則更難求—貧富差距的現象並無明顯改善,以推動基建令工資上升的如意算盤也全面落空,利用社會企業在社區創造就業機會也在熱鬧一陣之後歸於沉寂;以行政長官提出的「進步發展觀」帶出的上述三大施政目標來衡量過去二年多的管治成績,顯然是大有不足,難言及格,跟市民的期望也有極大差距!

曾蔭權接替董建華時,香港人都寄望領導層的轉換可以令管治重上正軌,政府一方面要了解民意民情,另一方面則要重整香港的發展步伐,解決一些多年來積累難解的老問題如經濟轉型、如何提高香港的競爭力,如何推動民主政制、建立一個真正向港人問責及得到港人授權的政府等。曾蔭權是資深公務員,熟知政務運作、規章制度,知道怎樣操作龐大的政府機器解決香港一系列問題;相對於董建華得到工商界和北京支持,以曾蔭權的背景和履歷,他的政治資本應該來自公務員和泛民主派,可是經過兩年之後,擴大政治問責制設副局長和政治助理令公務員(特別是高級公務員)離心,政改一拖再拖,則令曾蔭權與泛民反目,現在看來,曾蔭權的政治資本已輸得八八九九,餘下的任期很難再有作為。

香港的政治結構令行政長官無法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執政團隊協助他推行政務,但大有為的抱負難以落實,具體而微的經濟和民生工作,只要規劃得宜、因勢利導,以香港的龐大財政儲備和內地提供的資源和市場,行政長官應該仍有餘力為香港打出一片新天地,令香港人知道未來何去何從,往後的發展可以如何走下去。可是,即使從施政的實務層次來看,首蔭權政府也大多交了白卷;他以十大建設作為增加就業機會和工資,但是,香港過去兩年的財富增長,仍然依賴金融和房地產業,十大基建項目不是一拖再拖(例如最近爭議不絕的廣深港高速鐵路、開發河套),就是有規劃但無法啟動(如西九文化區、啟德發展計劃),如果沒有股市和樓市的財富效應,加上傳統的貿易出口,單靠所謂十大基建,香港的增長動力從何而來?

今天提交的施政報告,行政長官會提出六大產業作為振興本地經濟的良方;十大基建尚未看出成績,六大產業也需十年八載方見成效,可見曾蔭權提出的,都不是他任內可以收成的政策;在「有遠見」和「有實效」之間,香港人自回歸以來都只看到行政長官空有遠見而政績不彰的一面,過去二年的經歷,香港人是失望多希望少。如何令港人重拾信心看得見明天,我們有待今天的施政報告提供答案。


思考問題


今天特首提交施政報告,我們不禁要問,香港今天有什麼危機?如何化解?我們還有希望嗎?

2009年10月13日 星期二

求知和求證

作者︰楊優

這天的通識課,由曾sir交棒給博學多聞的KK sir主持大局。一開始,所有同學都入座於禮堂內,安靜地聽候老師的安排。課堂開始了,老師首先給我們看一套片,這片的開頭:一隻紙造立體龍按放在一張桌子上。看似是一般的手作,但當影片進行下去後,發覺每當鏡頭移動,它的頭也跟著鏡頭移動,這有點兒像向日葵的特性(花朵總是向著那太陽,牠的名字也由此而來)。很多同學嘩然為什麼會那麼神奇?想了很久還是百思不得其解。其後KK sir給我們解畫,原來那隻龍不是凸而是凹的,這可把同學們騙了!之後再看一套,大致上和上一套一樣。KK sir 給我們解釋背後的意義:不要當你眼前的是必然的事實,對每件事都抱有求知的態度,經自己的分析後,仍舊保持信心相信,那你就可以認為這就是事實。

我也有些生活上的例子給大家分享,看報紙時,知道《蠟筆小新》的作家—臼井儀人身亡,一間報社發出他的照片,其他報社也相繼取用,原來這竟是日本另一名藝人的照片。所以不要以為報紙的資料就一定全對。

希望大家也要抱有求知和求證的心。

誰算是隱蔽青年?當社會充滿矛盾時

誰算是隱蔽青年?當社會充滿矛盾時
文:曾家輝

 特區政府宣佈成立「青少年持續發展及培育基金」,透過社工協助那些既失業,又不願意接觸社會的隱蔽青年,主動接觸這些青年人,幫助他們再讀書或就業……

 隱蔽青年這個新名詞鬧得熱烘烘。不同的人對隱蔽青年有不同看法,有些人會批評他們不敢面對社會、有些人會覺得這是社會問題,而網絡文化盛行亦據稱是主要原因之一。然而,隱蔽青年到底是甚麼?他們又是否「罪該萬死」?

自我隱蔽 不反社會

 青年事務委員會的數據顯示,估計本港現時約有11萬15至19歲青少年,處於既非在學進修,亦非待業或就業的情況,在這群失去前進動力的青年中,他們部分會以違規行為來表達對社會的不滿及控訴。不過,有一群沒有任何「反社會行為」的青年,他們喜歡長期躲在家中,不願意與其他人接觸。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黃昌榮剛於一個有關香港隱蔽青年的講座中指出:「隱蔽青年現象的出現,與社會排斥是有關係的。他們大多來自低下階層,被排擠於校園、消費活動和就業市場以外。」

 「面對種種社會排斥,他們以自我隔離或自我排斥的方法,減少甚至終斷與別人交往,以應付人際關係、發展機會減少和生活貧困所帶來的挫折。在長期被自我排斥與社會排斥的雙重打擊下,個人的人際網絡、經濟條件與生活起居也逐漸遠離主流社會的生活質素和方式。」


長期疏離 造成誤解

 不過,據他進行的調查發現,大家對隱蔽青年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解,就好像隱蔽青年並不是完全沒有「活動」的,大部分都會在家中用電腦上網、看電視、聽音樂、做功課、看漫畫,有些也會尋找工作及學習機會,甚至會思考自己的未來。「只有小部分躲在家中的一角,甚至每天睡12小時或以上。」

 「當然也有一些比較極端的例子,有社工曾跟進一個個案,那青年整天躲在自己的床上,蓋著被,甚麼也不做,只會伸出手,應對其他人的提問。」


自我封閉 妨礙正常成長

 不過,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有網能量」青年導航及發展中心早前以本港青年人口比例計算,粗略估計本港約有超過6,000隱蔽青年和潛在隱蔽青年。中心總協調主任應鳳秀指出:「這其實是非常保守的估計,因為大部分隱蔽青年已離開學校,所以以隱蔽學生數字作估計必定低估了有關情況。」

 「有網能量」青年導航及發展中心青年導航員高佩怡表示:「曾經遇過一位19歲的青少年很依賴母親,很多事情都要得到媽媽的同意或幫助,簡單如填表,甚至認為自己是3至4歲的小孩,遇到不開心及不如意的事就會跺地、打牆、哭及發脾氣。」

 高佩怡又指出,更重要的是協助青年從被長期塑造及強化的「失敗者身份」破繭而出,提高他們把負面經驗轉化成個人成長啟示的意識,如青少年往往因學歷低無法得到工作機會,繼而否定自己的價值,工作員應協助青少年肯定及發掘自己在學歷以外的專長及自我價值,陪他們積極向前走,才能有效協助青年提升改變動機。


恢復自信 提供機會

 應鳳秀指出,要有效協助隱蔽青年,主要是不要將他們以問題化的角度去處理,以致急於把他們拉出社會工作或讀書。「年青人在這個成長過渡期可能需要空間去探索前路及有足夠機會去發掘潛能,我們應重點建立安全感,讓他們恢復對自己、對人及對社會的信任及希望,從而步出自我封閉的框框。」

 要協助青年跳出隱蔽的框框,黃昌榮指出要先建立安全感,陪伴青年同行,肯定青年個人強項,驅使他們重拾自信心及建立成功感,讓青年在安全環境下逐步作出改變。 「除協助建立支援網絡,好像家庭、朋友等,幫青年規劃前路,認清個人發展方向。 」


解決學習及心理障礙

 「青少年持續發展及培育基金」委員會主席蔡元雲表示,這些青年很可能因為一些障礙而不願就業或求學。他表示,大約有5%的青少年患有學習障礙,他們一直是學校及考場的失敗者。另一類患有心理障礙,如過度活躍,無論在學校還是辦公環境中都「坐唔定」。這類人士的問題若不解決,無論政府舉辦何種培訓班及開設多少職位,皆難以奏效。

 蔡元雲又表示,委員會已與教統局、社署、大學學者及心理專家等組成跨專業小組,研究青少年「低動機」的原因,以制訂協助的策略。


從多方面解決問題

 「隱蔽」現象並不是個人問題,不應假設青年能憑個人努力及意志解決問題,反而要協助青年的朋輩、家人、老師等確認他們的興趣潛能、長處及特性,增進溝通及了解。社會工作者亦應檢視社會制度構成的各種排斥,包括學校制度、就業市場等。

 社會排斥不應只用作為分析社會背景的藍本,更應以此角度出發,界定隱蔽問題背後的結構性因素,並通過不同層面的服務策劃、工作介入和檢討手法,與青少年及社區人士一起攜手面對社會排斥和個人隔離所造成的種種挑戰。


《文匯報》,2005年11月10日




其他資料

http://mytv.tvb.com/news/sundayreport/4942/432#page-1




思考問題


試評論以社會排斥角度分析隱蔽青年現象的優劣。

何謂消費?

何謂消費?



都市人營營役役,每天撐著睡眼上班,再拖著疲憊的身驅回家,然後月尾看到銀行存款的餘數時,總是以埋怨終結:「到底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往哪裡去呢?」

即使最精明的消費者,都無法算得清楚,口袋裡的每一分每一毫流到什麼地方去。到底都市人的消費習慣,是如何不知不覺地蒸發我們的儲蓄呢?衫褲鞋襪電子小玩意補習開支水電煤雜項……必要的生活開支到底有多「必要」?通漲通縮市場價格可升可跌,小市民入錯(超)市如何自救?現金八達通易辦事Autotoll信用咭自動轉賬,分散付款的破財危機會否高於分散投資?人均支出年年進步,快樂指數每況愈下,金錢花費VS生活質素的槓桿比率是否合理?

與其繼續抱怨疑惑,不如積極面對,重新部署。

本節目一連九集,追訪香港以至東南亞國家、地區,以真人騷的輕鬆手法及節奏,把不同家庭的每個細節、每項隱形開支一一呈現鏡頭面前,再為他們製作週終結算。

到底何謂「消費」?大家觀看完畢,不妨再重新思量。


來自《一屋買家》節目大綱

http://www.rthk.org.hk/special/consumer/synopsis.htm


其他資料

http://www.rthk.org.hk/rthk/program_archive.cgi?progdir=tv/consumers&event_name=一%20屋%20買%20家


http://www.rthk.org.hk/special/consumer/

香港科技園活動(能源科技與環境)






http://www.hkstp.org/HKSTPC/b5_html/b5_index.jsp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MS1第四次導修(10月19日至10月23日)

驗毒計劃

討論問題

(1) 認識過對驗毒計劃支持和反對的意見後,你較傾向哪方?試以理由支持你的答案。
(2) 試分析驗毒計劃推行後,對青少年成長會產生什麼影響。
(3) 驗毒計劃背後隱藏什麼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又會與什麼價值觀衝突?


須呈交之功課

自我概念工作紙/導修預備工作紙/驗毒計劃支持與反對理據工作紙

追尋自我與獨特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m9KsrH377A



思考問題


片中的少女最終如何獲得獨特感,能力感?

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百年中國

「百年中國」

2009年9月23日至2010年1月4日(星期二休館)



鴉片戰爭戰敗和1842年《南京條約》的簽署,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新篇章,在往後的一百六十多年間,中國經歷了洋務運動、百日維新、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伐統一、西安事變、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抗美援朝、「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以至最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細訴著這個文明古國在現代世界風雲激蕩之中的種種變遷。一代又一代的風雲人物,如林則徐、李鴻章、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和鄧小平,先後登上歷史大舞台。然而,這個大國的復興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今日所取得的成就更是來之不易。2009年,適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五四運動爆發90周年,我們誠邀你與我們一起穿梭時空,沿著近現代中國所走過的道路,認識巨龍蛻變騰飛的故事。

是次展覽將展出約165件(組)京港文物,重點展品包括:

義和團廣昌團練旗

齊白石繪贈毛澤東的《松鶴旭日圖》

撫順鋼廠職工鑄製的不鏽鋼大鑰匙

中國科學院一O九廠群眾在天安門悼念周恩來的詩牌

中國女子排球隊獲奧運會冠軍的簽名紀念排球

「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的工作服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用的樂器 ─ 缶

資料來源︰http://www.lcsd.gov.hk/CE/Museum/History/b5/ex_special_acc_sept09.php

2009年10月9日 星期五

你是哪一類?


He who knows, and knows that he knows, is wise, follow him

He who knows, and knows not that he knows, is asleep, awaken, him

He who knows not, and knows that he knows not, is a child; enlighten him.

He who knows not, and knows not that he knows not, is a fool; avoid him.





摘自陳天機《天羅地網》,頁213(圖書館已增書藉)

金鈴的故事

http://mytv.tvb.com/news/sundayreport/6537#page-1


思考問題


金鈴的故事,對於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有什麼幫助?

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香港窮忙族

香港窮忙族  



《信報》,勁翔 2009-10-05


早前有一項調查顯示,本港十五至十九歲的青少年中,失業率達28.7%,二十至二十四歲的達12.1%。也難怪,在勞工處的網頁上看,大部分不要求經驗的工作,工資都只有5000至7000元,六天工作,每天九至十個小時,很多還要輪班。扣除交通費、飯錢,還剩下多少?「得個做字」,只夠維持基本生活吧。這種工時,基本上就是「上班 ── 下班 ── 休息 ── 再上班」的循環,上班的目的就是維持餓不死以繼續上班。

然而,他們還面對別的競爭對手:中年轉行的非技術工人和子女終於長大、有時間外出工作的中年婦女。這兩類找工作的人的議價能力很低:中年轉行的大都是家庭支柱,一家幾口等開飯,有工開就偷笑;中年婦女賺的是額外收入以幫補家計,賺到幾多得幾多,人工低一點照殺。一場大混戰展開,老闆最高興,人工再低工時再長,你不做大堆人排隊等着。
社聯早前發布的數據顯示,青年貧窮率上升至20%新高,全港貧窮人口達一百二十三萬,為十年新高。


台南四千多元很好花

在台南,即使從事非技術工作,生活品質還是不錯。台灣有最低工資保障,每月17280元新台幣,折合港幣逾4000元。4000多元在台南很好花,因物價較香港低得多。我舊居旁邊的小餐館,一葷三素的碟頭飯,才12、13元(港元.下同),只要素菜的話更是不用10元,可加飯、有茶有湯。台南有許多台式自助餐館,有的是全素,有的有葷有素,以重量計費,吃得很不錯也甚少超過20元。而重點是到這些平價餐館進餐,也不會覺得自己貧窮 ── 座位與座位間的空間寬敞,食物款式多樣化。多去幾間,總會找到對自己胃口的。

衣食住行,食方面花不了多少錢,行也很有限。大部分人以機車代步,又愈來愈多人騎單車,交通費花不了多少錢,只是烏賊車(噴黑煙白煙的機車)問題嚴重有待解決。至於住方面的花費,跟香港差別更大,一層一千多方呎的單位,才2000元上下,兩三人共住也甚為舒適寬敞,加上各項雜費,1000多元就能解決住的問題。

這樣算一算,食住行加起來,4000多元即使不是很鬆動,也怎樣都說不上是捉襟見肘,只要不生小孩就是了。加上台灣推行五天工作周休息二日,工時也遠遠不如香港般變態。即使是拿最低工資,下班後和假日,還是有時間和有點閒錢去玩。


今時不同往日

翻看《香港邊緣勞工口述》一書,裏面所展現的景象卻是另一個模樣。十三個故事主人翁各有人生起伏,共同點在於他們都被時代拋棄了,用完即棄。他們都曾經風光一時,所謂「風光」,對謙卑的勞動者也不過是不愁沒工開,直至那個九十年代。

忽然驚覺,真的沒工作了,積累了幾十年的技能,再也不能換到足夠的生活費,無價也無市。書本的白色封面中,快樂黑白照片配以反差很大的血紅色書名,正好配合內文,前段如何風光,結局總是觸目驚心地急轉直下。

這一代的年輕人呢?他們連風光也未風光過。老一輩的經歷過文革走過艱難的捱過苦,有份工吃得飽有瓦遮頭,就已經是改善了的生活。即使在香港出生的,大家都窮,比較不會感覺到相對貧窮。但這一代的年輕人,成長過程都是吃得飽、有屋住、有書讀,不像早一二代的捱過苦。從網上、學校和大眾媒體,早見識到各樣的消費品近在咫尺,手機、iPod、美食、旅行、衣服。到畢業才發現,即使排除萬難,找到一份5000至7000元的工作,連搬出來獨立生活的錢也不夠。到多捱了幾年,加了點人工,發現根本沒有自己時間發展興趣和享受生活,每日返工放工行屍走肉。若是異性戀,瘋癲到生小孩,更是死路一條,騎虎難下不做不成,大的不吃小的也要吃,一輩子就這樣糊裏糊塗地賣掉了。


日本就業狀況同樣糟糕

日本的年輕人的就業狀況也是糟糕。《窮忙族:新貧階級時代的來臨》一書把窮忙族界定為「即使揮汗拚命工作,卻仍然無法擺脫最低水準生活的一群人,也有人直譯為『勞動貧困階級』……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薪資結構基本統計調查』資料顯示,2005年的年度日本新總合低於200萬日圓的人數……高達五百四十六萬零八百六十人之多,相當於接受調查總勞工人數的25%。」(200萬日圓是東京二十三區的社會救助標準)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窮忙族。作者分析,主因是日本企業減少了正式員工人數,改為聘請合約或兼職。非正式員工薪資明顯偏低,終生所得只及正式員工的五分之一左右。

2005年,十五至二十四歲的年輕人中,每十個就有一個完全失業。年輕窮忙族中又分為三個族群,單身寄生族、飛特族(Freeters)和尼特族(Neet)。單身寄生族跟父母同住,省下獨立生活的基本開支,但隨着父母到了只能靠老人年金度日時,這層安全防護網一旦破損,問題就很有可能變得嚴重;飛特族做的是非全職短期時薪工作;尼特族不工作、不接受教育,也不接受培訓(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的簡寫)。這三個年輕窮忙族的子族群的人口數目,都在穩定地增長。

香港又沒有最低工資又沒有失業保障,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窮,找得到工作的年輕人窮忙。




思考問題


就業和工資問題,如何影響青少年和青年人的自我形象?

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性不可待?

性不可待


作者︰陳梓良


完成了青春期的一課,我對青春期有了不同的看法,並且對青春期有了更深的認識,我不但知道了第一性徵和第二性徵的分別,第一性徵是(主性徵)就是所謂的生殖器官,而第一性徵在大概懷孕後三個月就已經出現了,出生後,就已經大致成長完成了。第二性徵是隨著青春期的來臨和性荷爾蒙水準的上升,男孩和女孩的身體會開始慢慢發生變化。男孩子會出現陰毛和腋毛, 面上還會開始長有鬍鬚, 身體其他部份會有較長的汗毛,手掌和腳掌一般比女性為大,肩膀和胸部較闊, 男孩子的聲音還會逐漸變得沙啞。女孩子也會長出陰毛和腋毛, 而且乳房還會變得豐滿,他們一般會比男性較矮,臀部比肩膀較闊,臉部比較少汗毛,而且皮膚會比較細滑。

而且,我也對超我,本我和自我這些[自我觀]有了初步的認識,超我是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份。而本我則是在潛意識型態下的思想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衝動的慾望,如饑餓,生氣,性慾等。最後則是自我,自我這個概念是許多心理學學派所建構的關鍵概念,然各派的用法不儘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個人有意識的部分。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這裏,實原則暫時中止了快樂原則。由此,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著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

最後,我希望通識堂能夠繼續加插一些關於經驗世界等的心理課堂,因為我認為一些並不選修心理科的同學也應該對心理科有初步的理解,這樣會對同學將來的人際關係有莫大的好處。

少女模特兒文化

同學可觀看這新聞節目,或會對少女模特兒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http://cablenews.i-cable.com/webapps/program_video/index.php?video_id=54140



思考問題


少女模特兒被認為敗壞道德,但在商業社會的背景下,要被譴責的,真是她們嗎?

剪報範例解析

我認為宇俊不但五科不及格,還於第一個上課天便加入了黑社會是由很多因素所引致的。

曾sir︰探究問題不清晰。問題是為可呂宇俊為什麼五科不及格和加入黑社會嗎?為何要探究問題?要交代。



自我形象低落

由於他本身來自一個綜援家庭,身材又比較矮小,所以他心裡會產生自卑的感覺(理想我和自觀我存在很大的差距)。

曾sir︰當我們不知道呂宇俊理想我是什麼是,還可以用理想我和自觀我的差距作分析嗎?

找不到正面的認同+朋輩壓力

著名心理學家艾力克遜把人的發展歷程分成八個重要階段,而青少年在這個階段有一個很重要的發展任務一定要獲得的,就是自尊和自我認同,但是“零分會考生”卻缺乏正面的認同,例如父母的支持,良友的鼓勵。因此,他便不自覺地交損友。 從這群損友中,宇俊自覺找到“肯定”,“接納”,“安全感”和“聯繫感”,建立了與損友之間的信任。為了得到以上的感覺,在朋輩壓力下的宇俊結果加入黑社會。

曾sir︰須清楚交代這段是想說明什麼。尤其是小題頗為誤導。是希望解釋呂宇俊為何加入黑社會吧。既用五感理論又用艾力克遜理論,令人混淆。

缺乏明確的目標

宇俊少年時一直也沒什麼寄託(成績不理想,與有50年代溝的祖母同居),因此他做事沒衝勁,萬無目標。這亦是令他特別容易被外界影響的因素。

曾sir︰這段解釋為何呂宇俊沒目標,但太簡略了。祖母會令他沒有目標的嗎?
黑社會的特點
根據香港警方對黑社會的描述,大部分加入黑社會的學生都成績欠佳。部分學生誤以為參與黑社會活動能令生活更添姿采。有些學生則是受到威嚇,而被迫接受「大佬」提供的「保護」。 黑社會會以“忠心義氣”這些騙人技倆吸引“新人加入”。又會強迫其手下(包括中學生)吸食毒品致上癮以方便控制其行動。
相信就是因為以上各種原因導致剪報中的主角──呂宇俊淪為當時社會的腫瘤。

曾sir︰要深入說明黑社會的特點如何能吸引呂宇俊(考慮他的性格,處境)

曾sir︰感謝同學借出功課給同學參考。但要注意的是,整篇文章要有一個方向,要有探究問題、嘗試的回應和結論。

禁子上學父母﹕最好學校一樣差

禁子上學父母﹕最好學校一樣差


文章日期:2009年10月7日



【明報專訊】「非常父母」禁止就讀小三的稚子上學,被控未有遵守入學令。被告之一的父親在審訊中直言稚子就讀「大埔區最好」小學也學無所成,對學制死心,「不如自己教佢幾年再算」。

被告潘志輝(49歲)作供時被控方問到,為何不讓稚子轉校。被告指香港教育學院賽馬會小學由「全港最大師範學校」營辦,校董會和校長有不少知名人士,教育局一些報告的評價亦出色,就算非全港最好,也是大埔最好。

指自己更懂得教導兒子

被告續說「主流最好都咁差,不如疊埋心水自己教」,故沒接納教育局的建議,為稚子轉校,「比這家更差,不如不轉」。他指稚子在一二年級的課堂也學不到什麼,認為自己較學校更懂得教導兒子。

被告昨日雄辯滔滔,力指香港教育學院賽馬會小學行政問題多多,又指校方對學生「唔係人」,「放學等校車坐地下,地下曬到好熱。中午升旗又要望天,會灼傷眼,學校待學生如同牧羊」。案件今續。

【案件編號:FLCC1622/09】


思考問題


你認為禁子上學父母有沒有侵害兒子的教育權利?





小資料


《教育條例》(第279 章)第74 條授權教育局常任秘書長向沒有合理辯解而未能送
子女入學的家長發出入學令。第78 條規定, 家長如沒有合理辯解而未能遵照入學令即屬
犯罪, 一經定罪, 可處第3 級罰款(港幣一萬元)和監禁3個月。

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人生路

http://www.youtube. com/watch? v=8yYcEX5O5a4&feature=related



http://www.youtube. com/watch? v=518XP8prwZo&feature=player_ embedded



http://www.youtube. com/watch? v=kefTLicuxb4&feature=related

何謂通識?

何謂通識?


作者︰郭汶灝

通識教育科幫助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聯繫各科的知識,能從多角度研習不同的課題,從而建構個人知識。這科的獨特性在於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跨學科思考技能。通識教育科讓學生探討的課題,涉及不同處境下的人類境況,藉此幫助我們理解現今世界的狀況,及其多元化特質,特別重視培養我們:具備廣闊的知識基礎,理解當今影響個人、社會、國家或全球日常生活的問題; 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認同國民身分,並具備世界視野; 尊重多元文化和觀點,並成為能夠批判、反思和獨立思考的人; 掌握終身學習所需的資訊科技及其他技能。這科的學習,以基礎教育八個學習領域的知識為基礎,各個單元的修習則須要掌握新的知識和事實作為研習的依據。在探究各單元的內容時,我們應用從不同的學科獲得的知識和角度,來豐富本科的學習,並聯繫各科的知識。 通識教育科旨在培養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正面的價值觀與態度、社會觸覺和適應能力。

通識這科就是要從多角度思考,要抱着懷疑的態度去觀察周圍的事物。那麼怎樣才是多角度思考呢?多角度思考顧名思義就是要從多個不同的角度、方面、層次去思考。例如1加1等於什麼?從數學的角度去想,是等於2。但若從另一個角度去想,那就是個「王」字。例如KK sir 所播放的片段當中,我們會想究竟片內的人頭在紙凸出的一面或是凹入的一面呢?我相信大部份同學都會看到是凸出來的,若不是片段裏的人用另一個角度給我們看,我們也不知道是凹入的。從這看出眼看的東西不一定是真的,正所謂「耳聽三分假,眼看未為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這些的例子,例如報紙,報紙有沒有將全部的新聞寫出來呢?又或者是只報導一部份來誤導讀者呢?我相信報紙只報導得四、五成,而在加上很多自己的評論。所以我們要懂得辨別是非。

S4第三次導修(14.10-16.10)

主題︰自我認識


思考問題

(1) 我是誰?
(2) 我往哪裏去?
(3) 為什麼?




同學須自行預備閱讀資料一份,並標明該資料對討論該議題的功用。

須交給導師的功課


模擬測驗、呂宇俊工作紙

科大解讀周秀娜惹爭議

科大解讀周秀娜惹爭議

《蘋果日報》,2009年10月06日


科技大學「解讀『周秀娜』現象」講座引起了一些評論員強烈的反應,口誅筆伐,認為活動膚淺無品味。
其中一個理由大概是誤解,事實上解讀「周秀娜」的不是周秀娜,是嶺大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李小良,周秀娜只是來作嘉賓回應。有趣的是在大眾傳媒責罵的同時,在學界也有不少朋友已致電科大,表示這是一個非常及時的通識問題,表示有興趣參與講座。

從傳媒報道中也可以看到,沒有人說舉辦有關 o靚模的文化討論有何不妥,科大此次活動主要的「罪」是邀請了周秀娜,是把周秀娜放上了殿堂。我有一個感覺,在大眾傳媒眼中周秀娜是低俗文化的代表,誰要把她視為一個「人」和她平等地討論一個問題,誰就是認同了低俗文化。

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個重要的訊息,是要從參與歷史的小人物角度去了解歷史,而不是盲目聽信「官方」認定的角度,要做到這一點,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需要花費氣力去發掘、去了解每一位小人物。
那大大小小的「周秀娜」們是否值得我們進一步了解呢?她們是「低俗文化」的真實代表嗎?「低俗文化」為甚麼可以在香港社會氾濫?在 o靚模文化眩目的外表下的 o靚模,是怎樣一個人?在大學教授的學術分析下,是否也應該保留一個空間,讓「周秀娜」們可以說說自己意見,讓我們進一步了解 o靚模文化背後的「人」?



如果我們的大學都因為害怕被視為「低俗」而不去提供這樣一個空間,讓 o靚模和大學教授學生平等對話,讓我們進一步了解 o靚模背後文化的話,誰還可以?

吳大琪
科技大學理學院副院長



思考問題


主流傳媒如何報導、理解o靚模?它如何影響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



可參考《要點研習》第70-74頁

花車










思考問題


今天香港令我們自豪的東西是什麼?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走出八仙嶺山火陰霾 廢青變傑青 修讀社工碩士 「衡仔」冀回饋社會

【明報專訊】13年前八仙嶺一場無情山火,令「衡仔」張潤衡容貌被毁,失去完整雙手,視力、聽力遜於常人,他憑堅毅積極精神,在美國 取得心理學學位,現於中大攻讀碩士,更於社福機構實習協助露宿者,貢獻社會,終獲肯定,當選十大傑出青年,「由廢青變傑青」,現時目標是考取博士學位,以知識回饋社會。他說﹕「只要自己有夢想,就會有希望,堅持著希望,才會有未來。」

衡仔小時候因讀書較懶散,常遭父母責罵,學業成績總是「包尾大班」,「10多年前讀Band 5 (第5組別)學校,人們說我垃圾、無用、地底泥,連校內老師都這樣說」。

……


資料來源︰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91004/4/ej73.html





探究問題舉例︰張潤衡容貌被毁,失去完整雙手,視力、聽力,但為何他仍能重拾自尊,成為傑青?可以用五感理論解釋嗎?

第三次導修閱讀資料

(一)「我是誰?」、「我認為我是誰?」
自我概念(Self concept),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描述和了解。這個描述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通過與周遭環境的互動,不斷更新對自己的看法。這個過程需要回答幾個很基本的問題。首先,從最基本的層次來說,自我概念就是自己要回答「我是誰?」、「我認為我是誰?」的問題。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發問這兩條問題,但有機會回答時,我們通常從外表、性格、能力、職位、社經地位、身分等方面入手,以各方面了解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二)「別人認為我是誰?」、「我想別人認為我是誰?」
但要完全了解自己是誰,可不能單靠自己列出自己各方面的情況。這是因為我們有不同的盲點,往往連自己也不能完全了解自己是個怎樣的人。所以早在百多年前,美國社會學家顧里(Cooley)提出鏡中自我理論(Looking Glass Self),即我們把別人當成一面鏡子,用這面鏡子來「看」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並想像在別人的眼中,究竟是如何看自己的,漸漸了解自己究竟是誰。換句話說,我們在回答「別人認為我是誰?」的問題。當然,我們亦會根據別人給我們的反應和回饋,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使自己屬意的一面呈現在別人眼中。這就像回答「我想別人認為我是誰?」的問題。

(三)「我想成為誰?」、「別人想我成為誰?」
心理學家羅傑斯(Carl Rogers)在五十年代提出更完整的自我概念理論,他指出我們有真實的我(Real Self),即現實世界中的自我,具相當程度的穩定性;但另一方面,我們每個人還有一個理想的我(Ideal Self),即是「我所希望成為的我」。我們平日未必覺察「理想的我」的存在,但當我們告訴別人「我想跟姚明一樣高」、「我希望像愛因斯坦般聰明」等等的時候,在不知不覺間,我們已經將心目中的自己描繪出來。所以「理想的我」只存在於我們的腦海內,當中可能包括天馬行空的特性,未必能在現實世界中達到,而且極容易受別人所影響,加以調整。但總的來說,當「真實的我」和「理想的我」相符合或接近時,我們會對自己感到滿意,自我形象較健康。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對自己的評價較高。

(四)自尊
心理學家Higgins於九十年代進一步指出這個評價的意義。他認為我們的自尊是由「真實的我」和「理想的我」的差距來定義。當兩者有巨大差距時,我們會因達不到理想的我而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例如失望、不滿等,對自己的評價較低,所以自尊較低。但如果兩者差距不大,我們會認為自己正在做自己最希望做的事,成為自己最希望成為的人,更容易產生正面的情緒,如感到滿意、感到有能力等,所以自尊較高。當然,我們可能會適當調整「理想的我」,以致自己能更容易達成,避免自己經常落在充滿無力感的層次。總的來說,自我概念是對自己各方面的了解和描述,確立自己在世界上的定位,以致最終成為一個滿有自信,擁有高自尊的人。


資料來源︰http://edu.singtao.com/lib/article/article_detail.asp?id=652

MS1第三次導修(12.10-16.10)

主題︰自我認識

思考問題

(1) 我是誰?
(2) 我往哪裏去?
(3) 為什麼?




同學須自行預備閱讀資料一份,並標明該資料對討論該議題的功用。


須交給導師的功課


模擬測驗、呂宇俊工作紙、議題探究2.3a

2009年10月4日 星期日

沙田污水處理廠開放日 (17/10/2009)








http://www.dsd.gov.hk/whats_new/index_c_UID_1354.htm

導修特別安排

由於十月六日 (二) 上周四的課及十月七日 (三) 上周五的課,因此周二及三上導修的ms1及s4 會少了一次導修 (分別影響十組及兩組),而周四及五上導修的ms1及s4 則多了一次。導修因此會另作安排︰

現建議如下:

s4:

第二次導修分別在 10月6日(3, 4組) 及7日(5, 6組) 進行, 10月8及9日休息。

ms1:

原在周四, 五上導修的同學, 照在周四, 五上導修。

原在周二, 三上導修的,老師會在周二及三那兩天"補堂"



本週所有導修,題目皆為呂宇俊個案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