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3日 星期二

誰算是隱蔽青年?當社會充滿矛盾時

誰算是隱蔽青年?當社會充滿矛盾時
文:曾家輝

 特區政府宣佈成立「青少年持續發展及培育基金」,透過社工協助那些既失業,又不願意接觸社會的隱蔽青年,主動接觸這些青年人,幫助他們再讀書或就業……

 隱蔽青年這個新名詞鬧得熱烘烘。不同的人對隱蔽青年有不同看法,有些人會批評他們不敢面對社會、有些人會覺得這是社會問題,而網絡文化盛行亦據稱是主要原因之一。然而,隱蔽青年到底是甚麼?他們又是否「罪該萬死」?

自我隱蔽 不反社會

 青年事務委員會的數據顯示,估計本港現時約有11萬15至19歲青少年,處於既非在學進修,亦非待業或就業的情況,在這群失去前進動力的青年中,他們部分會以違規行為來表達對社會的不滿及控訴。不過,有一群沒有任何「反社會行為」的青年,他們喜歡長期躲在家中,不願意與其他人接觸。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黃昌榮剛於一個有關香港隱蔽青年的講座中指出:「隱蔽青年現象的出現,與社會排斥是有關係的。他們大多來自低下階層,被排擠於校園、消費活動和就業市場以外。」

 「面對種種社會排斥,他們以自我隔離或自我排斥的方法,減少甚至終斷與別人交往,以應付人際關係、發展機會減少和生活貧困所帶來的挫折。在長期被自我排斥與社會排斥的雙重打擊下,個人的人際網絡、經濟條件與生活起居也逐漸遠離主流社會的生活質素和方式。」


長期疏離 造成誤解

 不過,據他進行的調查發現,大家對隱蔽青年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解,就好像隱蔽青年並不是完全沒有「活動」的,大部分都會在家中用電腦上網、看電視、聽音樂、做功課、看漫畫,有些也會尋找工作及學習機會,甚至會思考自己的未來。「只有小部分躲在家中的一角,甚至每天睡12小時或以上。」

 「當然也有一些比較極端的例子,有社工曾跟進一個個案,那青年整天躲在自己的床上,蓋著被,甚麼也不做,只會伸出手,應對其他人的提問。」


自我封閉 妨礙正常成長

 不過,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有網能量」青年導航及發展中心早前以本港青年人口比例計算,粗略估計本港約有超過6,000隱蔽青年和潛在隱蔽青年。中心總協調主任應鳳秀指出:「這其實是非常保守的估計,因為大部分隱蔽青年已離開學校,所以以隱蔽學生數字作估計必定低估了有關情況。」

 「有網能量」青年導航及發展中心青年導航員高佩怡表示:「曾經遇過一位19歲的青少年很依賴母親,很多事情都要得到媽媽的同意或幫助,簡單如填表,甚至認為自己是3至4歲的小孩,遇到不開心及不如意的事就會跺地、打牆、哭及發脾氣。」

 高佩怡又指出,更重要的是協助青年從被長期塑造及強化的「失敗者身份」破繭而出,提高他們把負面經驗轉化成個人成長啟示的意識,如青少年往往因學歷低無法得到工作機會,繼而否定自己的價值,工作員應協助青少年肯定及發掘自己在學歷以外的專長及自我價值,陪他們積極向前走,才能有效協助青年提升改變動機。


恢復自信 提供機會

 應鳳秀指出,要有效協助隱蔽青年,主要是不要將他們以問題化的角度去處理,以致急於把他們拉出社會工作或讀書。「年青人在這個成長過渡期可能需要空間去探索前路及有足夠機會去發掘潛能,我們應重點建立安全感,讓他們恢復對自己、對人及對社會的信任及希望,從而步出自我封閉的框框。」

 要協助青年跳出隱蔽的框框,黃昌榮指出要先建立安全感,陪伴青年同行,肯定青年個人強項,驅使他們重拾自信心及建立成功感,讓青年在安全環境下逐步作出改變。 「除協助建立支援網絡,好像家庭、朋友等,幫青年規劃前路,認清個人發展方向。 」


解決學習及心理障礙

 「青少年持續發展及培育基金」委員會主席蔡元雲表示,這些青年很可能因為一些障礙而不願就業或求學。他表示,大約有5%的青少年患有學習障礙,他們一直是學校及考場的失敗者。另一類患有心理障礙,如過度活躍,無論在學校還是辦公環境中都「坐唔定」。這類人士的問題若不解決,無論政府舉辦何種培訓班及開設多少職位,皆難以奏效。

 蔡元雲又表示,委員會已與教統局、社署、大學學者及心理專家等組成跨專業小組,研究青少年「低動機」的原因,以制訂協助的策略。


從多方面解決問題

 「隱蔽」現象並不是個人問題,不應假設青年能憑個人努力及意志解決問題,反而要協助青年的朋輩、家人、老師等確認他們的興趣潛能、長處及特性,增進溝通及了解。社會工作者亦應檢視社會制度構成的各種排斥,包括學校制度、就業市場等。

 社會排斥不應只用作為分析社會背景的藍本,更應以此角度出發,界定隱蔽問題背後的結構性因素,並通過不同層面的服務策劃、工作介入和檢討手法,與青少年及社區人士一起攜手面對社會排斥和個人隔離所造成的種種挑戰。


《文匯報》,2005年11月10日




其他資料

http://mytv.tvb.com/news/sundayreport/4942/432#page-1




思考問題


試評論以社會排斥角度分析隱蔽青年現象的優劣。

9 則留言:

  1. 隱蔽青年是一個社會現象,不同年齡組別的人士均可能會受到隱蔽問題困擾。而最多就是我們現在的年齡。隱蔽青年與社會上的各項系統缺乏連繫及沒有從事參與,包括工作、教育、培訓、朋輩及社區,更嚴重者甚至是與家庭系統也缺乏連繫。又害怕或拒絕與人接觸或交談。最慘的可能是面對不同的社會排斥,如貧窮、學校、社區、朋輩等。
    社會排斥使他們缺乏自信心,他們通常都被歧視或排斥好像青少年因其身份、身體、語言、社會階層等因素,在不同的社會環境如學校、社區或工作場域,遭受欺凌、欺壓和排擠。青少年缺乏社區活動和社區參與,也被排斥於人際及社區網絡以外,亦無法進行一般青少年的消費活動。
    這一些社會排斥說明了我們不接受隱蔽青年的現象和出現。我覺得隱蔽青年根本就是浪費時間,每天只呆在家,使香港有一點點停擠。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我們忽視了這些人,同時表明了政府應該行動。希望隱蔽青年的數字能夠減少。

    回覆刪除
  2. 以社會排斥角度分析隱蔽青年現象不是太好,但问题不大。

    回覆刪除
  3. 青少年之所以要隱蔽是因爲他們面對太多社會排斥。這些排斥多數有關青年人自己的能力和背景。他們到了一個忍受不了的地步,就選擇隱蔽。其實學校和家長都有責任教導兒女怎樣面對困難和排斥。面對這些排斥,應該找一個親人來傾訴。再不是,也可以找社工。只要他們知道這些應對的方法,即使再遇見這些排斥也不用驚怕。

    回覆刪除
  4. 政府應該要盡快決!不言,香人就全變自蔽了!!

    回覆刪除
  5. 根據作者的話,隱蔽青年其實是因爲可能人際關係很差或學業成績差,便受不到社會壓力而選擇逃避在家裏,成爲隱蔽青年。
    社會普遍認爲他們都是社會的敗類,都是一些失敗的青少年,整天只顧打機。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其實我們不應該把全部責任都推給他們。其實他們之所以成爲隱蔽青年是因爲社會給他們的壓力實在太大,例如學業、人際關係、社會對他們沉迷打擊的行爲的負面評價等等。還有就是沒有其他人的支持或幫助,最糟糕的就是如果他們的父母都很寵愛他們,那他們便更沒有動力去應付外面的壓力,躲在家裏作隱蔽青年。
    所以,現在應該做的是鼓勵他們重回社會,而且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老師應盡可能盡快發現有那個同學的人際關係不好,或很不願意與人溝通,之後便去開解他,讓他發現這個世界其實是有人關心他們的。
    MS1I 梁頌瑋(21)

    回覆刪除
  6. 隱蔽青年不一定是人際關係很差或學業成績差......
    有些是較少與人相處
    有些是自信心過低
    可能有部分是人際關係很差或學業成績差,但不是全都

    回覆刪除
  7. 因此可見,人與人的溝通的重要性!
    MS1-I 袁文煥(33)

    回覆刪除
  8. 其實為甚麽他們的家人都好像不管他們似的?社工不知道的嗎?還有我想问,這個'病'能治好的嗎?

    回覆刪除
  9. 讀書真係好重要.我地都應該支持他們。他們需要正面地面對排斥。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