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蔭聰﹕和昌大押的真實與仿真
《明報》,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05:05
【明報專訊】和昌大押那個跟大眾「若即若離」的天台,提醒了我,有必要重新閱讀香港這個城市。
從前,在市區坐公車望向窗外,大部分空置了的老房子,很快便會消失,換來新大樓,速度之快,令人有點不真實、不實在的感覺。這是資本快速流動的空間見證,締造了全世界拆卸大樓速度最快的都會。所以,有人說,香港城市特點就是(資本)效率,就是歷史文化痕迹的消褪。有人批評Norman Foster設計的赤鱲角機場大樓太冰冷,沒有地方或歷史感,我記得當時有人為他辯護:這就是香港特色。
近年(或甚至未來),我們這個最不愛歷史的城市,終於有幸多一點歷史氣息。拆房子的速度大概不會減慢太多,但車窗外的風景還是有點不一樣,因為,一幢一幢老房子換了新裝,例如最近多人談起石硤尾的美荷樓、北九龍裁判法院與灣仔的和昌大押等等。
老房子換新裝仍有點不真實
不過,不知為何,換了新裝的老房子,仍然讓人有點不真實、不實在的感覺。
建築物剛刷過油漆,有些加了電梯(如美荷樓),也換了住客,不管是薩凡納設計學院還是青年旅舍,還是和昌大押那家叫「PAWN」的餐廳,歷史的感覺不是沒有,但總覺得怪怪的。更有趣的是,在嗅到油漆味之前,在光顧這些餐飲業與教育產業前,媒體宣傳已一擁而上。上星期在港台 節目《緣來有段故》中,我的目光跟着攝影機鏡頭,除了一睹那個我還捨不得花錢去光顧的和昌大押露台外,還讓我們神遊台山開平的騎樓,發思古之幽情。真實經驗還沒有開始,歷史真實的感覺已洶湧襲來。
真正侵襲過來的不是真實,而是仿真(simulation),是已故後現代理論大師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著名觀念。在重重媒體中介覆蓋下,真實早已隱退消逝。不過,剩下的不是假象,而是無法區分真假的模仿真實,即「超真實」(hyperreality)。你即使掀去層層表象,可以看到的還是表象。和昌大押在復修前露台被封死,掀去附加物後不是還原成當舖,也不是老灣仔,而是高級餐廳的歷史主題。
不知下一代香港人會否把和昌大押與新中環 天星碼頭 混為一談?也許,我們的歷史建築還沒有糟到淪為假古董,不過,它的「真實」,既是直逼眼前的,但卻同時是離我們而去的。有人問,保下來的美荷樓成為青年旅舍後,與石硤尾、深水埗街坊有什麼關係?傳說和昌大押有一個餐廳老闆大發慈悲讓市民可以去「天台」,至於北裁呢?負責審批的活化歷史建築諮詢委員會主席陳智思 說得妙,薩凡納學院願意拿出9000萬作建築修復,香港人應該放心。保護歷史建築的工作,就讓他們去做吧!言下之意,我們管那麼多不是有點多餘麼?
布希亞的理論讀起來太宏觀,他無法回答一個問題:到底「仿真」是如何及為何做出來的?這是個大課題,換一個說法,即城市空間「主題化」(thematization)的趨勢是怎樣跑出來的呢?要解釋它,即使是香港這樣的小地方也不容易。不過,近幾年出現的幾個案例,倒讓我們看到一些端倪。
若單單看發展局這短短不足兩年的歷史,你會看到文化保育工作多少是「逼出來」的,沒有天星皇后碼頭 的抗爭,沒有利東街以至其他社區的運動,很難相信政府的回應會加快,保育工作也不會轉到林鄭月娥 主持的發展局,更不會有陳智思;如果我們接受這叫「進步」,我也無從否認。不過,這裏有一個沒有改變的事實:城市空間,不管是土地或公共建築,仍然牢牢握在政府手上。而過去的運動與抗爭,還沒有根本改變這種權力關係,例如以前的「古物監督」是民政事務局 長何志平 ,今天是林鄭月娥女士。而一切的根本,是要維持以至增進土地及地產價值或潛力(簡稱「地租」)。所以,政府不會隨意把指定古蹟的權力下放,而「活化計劃」亦只會給予政府信得過的機構(連「八和會館」也太冒險),而多年來要求城規會、市建局 的架構,甚至是古物古蹟諮詢委員會民主化,也幾乎毫無寸進。
政府框框下大搞「歷史主題」
民間批評政府勾結商賈,官員總感到很冤枉,因為,他們還是要在沒有大改的制度下辦事,不能威脅地租利益。但他們撫心自問,自己是真心回應公眾對文化保育的期望,兩種不協調的要求如何是好呢?唯一辦法是吸納、挪用積聚了幾十年對本土文化及歷史的意象,清除掉社會或社區活生生的歷史脈絡,在政府設下的框框下大搞「歷史主題」,製造仿真,而這樣也可能最容易讓製造歷史價值,來兌換成地租的增值。所以和昌大押旁有賣得很貴的嘉薈軒 ;至於最經典的莫過於利東街,當日反對拆卸重建的居民,以「啞鈴方案」,即街道兩端建高樓但保存中間唐樓,保育「喜帖街」,但遭城規會及市建局否決。可是,當市建局把房子全推倒後(原來的真實消失了),卻說要在未來的商廈旁,搞個名為「姻園」的主題購物區,這不是仿真是什麼?
未來,除迪士尼 樂園與海洋公園 ,會有大量主題式消閒娛樂(theme entertainment);和昌大押外,有快將完工的尖沙嘴 水警總部,有接踵而來的「活化計劃」。陸續有來的歷史「超真實」,脫離在地市民的經驗,擺脫社區環境脈絡,它們錯落在仍然急速流動的香港都會,成為香港另一種風景,我無以名之,急需另一套語言去理解。
作者是嶺南大學 文化研究系助理講師
有很多保育工程都只着眼在經濟利益,而忽略了建築的真實。
回覆刪除很多工程真實得來又帶點現代特色。就像和昌大押上的高級餐廳,建築看來頗真實,但高級餐廳又帶點現代特色,如∶設計以及到興建餐廳的着重經濟利益的念頭。這都是現代人所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