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6日 星期四

甚麼是深?甚麼是淺?

甚麼是深?甚麼是淺?




《明報》,2010年5月6日





【明報專訊】有學校表示,學期考試中通識科不合格的學生達15%,令人憂慮。教育局發言人的回應是,這情況可能是由於老師期望過高或過於急進,出卷過深,故建議學校多出填充和選擇題,並應由較淺的卷一入手。

對學生來說,填充和選擇題可能較容易,這是由於這些考核方式考「識別」 能力多於「組織表達」能力。然而老師和學生憂慮的,正在於如何由「識別」過渡至「表達」。多用填充和選擇題這建議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是把問題押後,學生不會因此變得善於「表達」。

局方提出要「由淺入深」相信沒有人反對,問題只在於甚麼叫「淺」?甚麼叫「深」?某道題目學生不懂回答,或錯多對少,我們會認為題目很「深」,但細心研究下,又可能發現該題目只涉及瑣事或背誦,與深度無關。通識科號稱「跨學科」,對深度的描述卻只粗疏地限於「羅列概念資料」、「明白意見分歧」、「反省判斷」等一般性概念,對如何實際應用在要求嚴謹的擬題和閱卷方面,卻付諸闕如,這實欠說服力。

另一例子是上周某官員教學生如何「讀好通識」:多閱讀、溫故知新、有判斷力、掌握理據就可以了,但不要「吹水」,若只懂「吹水」,一定會低分甚至「肥佬」。官員們不喜歡「通識科」被評為「吹水科」是可以理解的,但從其「讀好通識」的建議內容看,豈不正是該科只要求「吹水」的明證和給預備「吹水者」的最佳建議嗎?

[龐永欣 pongdidit@gmail.com]

1 則留言:

  1. 多用填充和選擇題只能測試學生對某方面的認知深不深入。填充與MC不能真正考驗到學生的批判性思考和多角度評論。因此,建議學校多出填充和選擇題,不能具體變得善於「表達」。這只能加強學生對議題的認識,幫助學生思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