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藉數字看吸毒嚴重程度

藉數字看吸毒嚴重程度

《明報》,2009年10月15日

文﹕鄧鍵一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資料蒐集﹕李玉茹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當我們嘗試從道德恐慌的角度探討校園吸毒問題時,並非旨在爭論到底吸毒是否會對青少年造成傷害,或者到底有多少學生吸毒才算「過多」之類的問題。反而,我們應該認真檢視,整件事情當中,媒體如何闡述整件事情、哪個面向被放大了、社會人士又怎樣擔當道德領袖等等,都是值得觀察之處。

首先,在道德恐慌的情緒下,媒介如何透過數字演繹學生吸毒的嚴重程度,是其中一個值得解讀的角度。不難發覺,媒介描繪校園吸毒何其嚴重的時候,都傾向以學校作為統計單位。效果所及,即使個別中學只有三數個學生涉毒,也會把整間中學計算在內,從而得出「南區半數學校有學生吸毒 港島兩成校『中招』 離島僅三成『無毒』」(《明報》,2009.03.09)、「不乏中英名校 同學充『拆家』 23%中學曾有學生吸毒」(《星島日報》,2009.02.14)等結論。

到底有多少學生吸毒,以及整體趨勢怎樣?是需要首先弄清的基本事實。2004年,禁毒處委託香港浸會大學研究並發表的《二零零四年學生服用藥物情調查》(下稱浸大報告),以及2008年由禁毒處發表的《青少年毒品問題專責小組報告》(下稱小組報告),是近期較全面的統計。前者對學生吸毒和濫毒的狀況和心態作全面調查,樣本人口約9萬多人,雖然已經是5年前的數據,卻十分有參考價值。至於後者的數據,主要是禁毒處檔案室獲呈報的數字。作為官方數據,它理應較準確,但不要忘記,它另一方面可能只反映出政府打擊吸毒和濫藥的力度。即使吸毒的青少年人數不變,該數字也可能因為政府加強打擊而上升。

2000及01年是學生吸毒高峰

當政府和相關團體代表提到吸毒人數上升時,總以過去5年的數字比較。有趣的是,「浸大報告」和「小組報告」都不約而同指出,2000年和2001年才是青少年吸毒的高峰期。保安局長李少光在立法會要求政府增加撥款時,指21歲以下吸毒個案較4年前(2005年2278宗)急升了57%。按小組報告的數據推算,即大概3500宗吧。然而,這跟2000年的4020宗和2001年的3902宗,仍有一段距離。在這裏,我們不禁要問,為何當時輿論對這個議題然不聞不問?很大程度上,這情符合了道德恐慌的其中一個特質﹕「道德恐慌涉及的群體和事件可能其實存在已久,只是忽然成為媒介焦點」。


從質化的層面觀察,在道德恐慌的情緒下,媒介報道的措辭,總會叫人感到既有的秩序和價值正面臨崩潰的邊緣。例如,呂志偉在文章〈現代性、社會控制與香港青少年問題1945-1979〉指出,1960年代當「阿飛」正在社會引起恐慌的時候,報章總充斥「盼警方監視可疑飛群 防為非作歹」、「群飛登門傷人/因小事情竟糾眾施毒手/街坊同憤恨盼當局肅清」、「阿飛暴行隨處發生」、「為下一代可悲 劫案受審多飛仔」等等的新聞標題,令大眾覺得「阿飛問題」已經迫在眉睫,肅清「阿飛」是當務之急。這種報道的口,有意無意地令人忽略了造成「阿飛問題」的整體環境,如青少年人口急速上升、社區設施嚴重缺乏等。

視吸毒學生與學校對立

類似的報道方式也見於近年關於校園吸毒的報道及評論。例如「毒品攻陷校園 政府要領導全民 打贏禁毒戰」(《明報》,2009.06.09)、「毒禍蔓延 兩成中學失守 不乏名校 北區重災」(《明報》,2009.06.15)、「不想媽媽再哭泣 索K女生自白書懺悔」(《星島日報》,2009.06.20)之類的標題和措辭,都有意無意地把吸毒的學生和有學生吸毒的中學,視為事件的對立面。所謂「打贏禁毒戰」,無非意味要吸毒的學生或有學生吸毒的中學,盡快恢復既有秩序,也就是回到本來的無毒「狀態」。

然而,回顧Cohen的討論和參考「阿飛」的經驗,毒品入侵校園的恐慌背後,會不會忽略了一些更重要、更根本的因素?否則,這一波恐慌過去了,只會是下一波恐慌,可能是未婚懷孕,又或者是青少年酗酒。

14 則留言:

  1. 00和01年大家都不知毒品問題那麽嚴重。爲什麽呢?可能社會還沒真正了解到吸毒的害處和問題。可是這個問題本來就是不好的,多或少都是不應該有的。所以不用特別去研究什麽高峰期。最重要的就是治理好現在的問題(嚴重的),和最好預防一些潛在的問題。

    回覆刪除
  2. 我認為政府現在最需要做的就是教育好青少年,讓青少年明白吸毒的禍害,要他們知道如何拒絕朋友的引誘。
    MS1_Y 張銘峰 ( 7 )

    回覆刪除
  3. 我覺得年輕人吸毒問題已經成爲了 年輕一輩的 惡性 “潮流”, 我認為政府一早應該關注這個問題,何必不以前打擊更多的販毒、吸毒的人呢?現在太遲了,教育也沒用了,只有打擊,所以政府只有進行校園 “自願”驗毒計畫,這隻是治根不治本,調查、搜證、重新教育一定會有難度,也有漏洞,一定不能找到所有的吸毒者。政府如果不這樣遲就可以趁沒有這樣嚴重的時候教育青少年。。。那青少年吸毒人數就會不增反跌。。。

    MS1_I (4) 陳恩諾

    回覆刪除
  4. 其實這些數值並不能顯示出吸毒的禍害。要知道這些個案只是冰山的一角--真實吸毒的人可能比這個數字多好多。所以政府和學校絕對不能輕視這個問題。有了一套驗毒的計劃,證明了政府和學校嘗試了配合,雖然非常具爭議性,但是畢竟也是由配合。

    MS1Y (22)

    回覆刪除
  5. 我認為現在青少年吸毒的情況已經日益嚴重了。既然有那麼多數據,又知道了現今的情況。首要任務就是要去教導,嘗試去改善。讓他們知道吸毒的害處,從而改善情況...

    MS1Y 謝梓珊

    回覆刪除
  6. 我覺得家長在教育學生方面也應該下苦功,因為有家長的幫助在家裏看着孩子能有更好的成效

    回覆刪除
  7. 現在青少年吸毒的情況已經日益嚴重了。但是爲什麽他們去吸毒呢?一方面是毒販的問題,不過青少年也有責任,也有可能是家長的問題。有家長的幫助必有更好的成效。

    Ms1E 12

    回覆刪除
  8. 我觉得唔關數字事,如果家长帮一帮兒女一定有帮助的.
    MS1V 17

    回覆刪除
  9. 我覺得是否現在警方打擊吸毒更加努力?好像是的,這是好的,但是也是治標不治本。我認為應該早一點,但現在也無法改變。唯有先治標。

    MS1_I (4)陳恩諾

    回覆刪除
  10. 我認為學生吸毒除了是一種所謂的“潮流”之外,在學校的功課上、人際關係上、家裡等的壓力也是學生吸毒的主要原因。
    驗毒計劃只是找出已經沉淪毒海的學生,只是治標的方法。要從本身學生吸毒的動機下手才是治本的方法。
    MS1V (6)張曉君

    回覆刪除
  11. 其實很多社會問題都像青少年吸毒問題一樣被人忽略了很久。
    MS1T

    回覆刪除
  12. 十分认同Cheng Wing Lam的看法

    回覆刪除
  13. 青少年吸毒問題的嚴重程度,或遠超公眾的想像。禁毒常務委員會主席石丹理指出,實際涉及吸毒的學生人數可能多達四千人,說明了毒品慢慢的變得嚴重。我認為最好的方法是盡量斷掉毒品的來源,教導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從而離開毒品。

    阮智聰MS1T(32)

    回覆刪除
  14. 吸毒問題已存在很久,香港政府有不同的宣傳片,這已不錯,但應該更深入瞭解學生吸毒的心理及動機.如增加社工,及發起更多講座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