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9日 星期三

通識等於閱讀理解?

通識教育非訓練閱讀技巧
文章日期:2007年1月19日




【明報專訊】通識科的兩個主要課程目標,是培育學生的多角度視野(multiple perspectives)和讓學生掌握探究式學習(inquiry learning)。然而,對於什麼才算是多角度視野、探究式學習,教育界似乎仍然眾說紛紜,未有共識。在莫衷一是的狀況下,前線教師只好參考坊間出版的教科書或網上教材,再根據自己的理解,教授多角度思維和探究方法。


這樣做的一個實際效果,是出版製作通識教學材料者和前線教師,實質上打造了對多角度視野和探究學習的理解。問題是,在這種理解下的通識教育,可能產生怎樣的教學效果?這些效果又是否與通識科的目標相關?


以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的一個已出版的初中通識教材為例。在該本題為《齊來保護香港環境》作業(香港教育圖書公司出版,2006 年,頁11)的一個「資料回應題」中,引述了「政府代表」、「商人」、「保護維港人士」對應否在中環填海的意見,當中「政府代表」認為填海能幫助紓緩塞車問題,疏導中環至銅鑼灣的交通; 「商人」則指出海港闊大與否未必一定與經濟增長有關,因此填海可以是好事;「保護維港人士」批評填海只顧眼前利益,最終只鼓勵使用更多汽車和導致空氣污染,破壞天然資源。該教材接著提出幾個問題,要求學生根據以上資料,分析填海在不同群體眼中的「好處」和「壞處」,並要求學生對填海計劃和解決塞車問題表述自己的意見。


這樣的設計是十分典型的,但能否產生培育學生多角度思維和探究學習能力的教學效果?或換一個角度問:這樣的設計會產生怎樣的實際教育效果?


要求學生從教師提供的資料,尋找「政府代表」、「商人」和「保護維港人士」的「觀點」,訓練的恐怕是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這樣的能力當然重要,卻不是通識科的課程目標。學生應已在中、英文等科目中,獲得有關閱讀理解能力的充分訓練。此外,要求學生把這三個不同持份者的「觀點」整理成一般的「好處」和「壞處」,然後再衡量「利大於弊」或「弊大於利」,也可能訓練學生簡化問題和答案。


中英科已能訓練閱讀能力「政府代表」或「商人」提出的填海「好處」和環保分子提出的「壞處」,其實只是特定社群依據特定的價值標準作出的判斷。事實上,對於每天只乘坐地鐵來回中環和銅鑼灣的學生,解決地面塞車問題並不會為他們帶來什麼明顯的「好處」;對於長期在舊天星碼頭經營小生意的商販,填海似乎也不會直接為他們的經濟「帶來效益」;同理,增加汽車流量與長期塞車比較,哪一種情況更污染環境?似乎需要仔細研究,才可能得出確定的結論。 在學生還未有探究以前,就依據課本提出的極簡化的觀點作為不同持份者的觀點,並作出「好」、「壞」的判斷,產生的教學效果,往往與多角度思考和探究學習背道而馳。

首先,從有限和已有現成答案的「資料」中尋找答案的閱讀理解,並不鼓勵學生主動探究。而在沒有經深入探究就要提出自己的分析、意見和建議,學生也只能依據教師提供的簡化材料或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得來的資訊作答,而這些資訊往往都只在重複一些陳腔濫調。因此,這樣的教材會否鼓勵不用經過探究,學生也可輕易得出贊成填海與否的結論,甚至能夠提出解決塞車問題的具體建議?


宜從社會脈絡理解議題此外,「政府」、「商人」、「環保人士」並非各自只有一種聲音:主管環境保育與主管經濟發展的政府部門的觀點,也許不會完全一致;建造業「商人」與在舊天星碼頭售賣小食的「商人」的經濟效益,也會受到填海的不同影響;而保護維港人士當中,自然有人會關注海港的自然資源,但也有人更?緊於政府的不民主諮詢程序。


因此,把「政府」、「商人」、「環保人士」的觀點簡化定型,變成可簡單地讓學生填於作業的答案,犧牲的很可能是現實中複雜的多角度視野。


……



文︰許寶強(pkhui@ln.edu.hk



http://www.ln.edu.hk/mcsln/liberal27.shtml

29 則留言:

  1. 算了吧!通識根本不相容於香港傳統教學模式。難道讓學生回家查資料然後寫一篇150字的評論嗎?難道把引述的意見原汁原味給學生看嗎? 所以最好還是閱報學通識。

    回覆刪除
  2. 多角度視野人人都懂,但是我们有谁不会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如果所有人都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那么社会就没竞争性了。所以我们学了,又能如何运用了?
    麦恺恩

    回覆刪除
  3. "多角度視野"和"探究式學習"嗎...?
    教育界還未有共識嗎....?
    我們只是學生吧.....?

    MS1R 聰

    回覆刪除
  4.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5. 社會上不只有「政府」、「商人」、「環保人士」這些角色,這樣把一些既有的角色放在試卷上,學生也不能實踐多角度視野的學習.

    MS1T 劉梓朗

    回覆刪除
  6. 我認爲要培養多角度思考,不應該受資料所限制。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出於資料的提供,而是問題,是它們把學生的答案規範了的。如果問題只是“利多於弊或弊多於利”,未免太過表面。問這一個問題之餘,倒不如讓學生想一想除了填海以外的方法,或填海的成本效益,這才叫多角度思考。

    MS1T (28) 杜宏逸

    回覆刪除
  7. 梓朗和宏逸的見解都很好!

    回覆刪除
  8. 每周只有一課通識課便要培養"多角度視野"和"探究式學習"對老師和課程也太苛刻吧。我認為閱讀理解能力和歸納、整理等能力都對終身模式幫助很大。誓如在閱報時,能夠快速地歸納、整理,對訓練對報道作出"多角度視野"和"探究式學習"紮了基礎。
    卓穎 MSlT

    回覆刪除
  9. 我自己認為多角度思考人人都在講,所有人也知道是什麼.但又有多少人真的可以實踐呢?有D嘢講就容易啫,但係又邊有人會做呀~ MS1-R (22)

    回覆刪除
  10. 我認為通識不能傳統地教,不是說不能教,而是不要死死地讀書的那種。我們學通識,要把上課老師跟我們討論的,教我們的,套用在日常生活中,並從日常生活中求証,活學活用並更學多一點,更深入一點地去探究...培養多角度思考,我認為這...要靠學生自己啦~因為就算老師叫你怎麼樣怎麼樣,也是要靠學生自己去培養,自己去吸收。最重要的是學生學通識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見解。一定不可以被資料反轉頭來限制自己~ 如果規範了一條特定的問題給學生,那...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不能讓學生多角度地思想,應該給學生一個自由發言的空間,才算是真正的讓學生多方面並多角度地思想,還有學會掌握探究式學習的技巧。

    MS1Y 謝梓珊

    回覆刪除
  11. 我認為通識科是訓練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沒有特定答案, 學生可自由發揮.

    MS1E (14)

    回覆刪除
  12. 多角度視野、探究式學習...
    我認為這樣的方法有點不可行吧。
    通識應該是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但如果老師給你一份資料,要你在資料上找出答案是不是有點局限了學生的思維在那份資料上呢?

    回覆刪除
  13. 我覺得通識某程度上有一點像閱讀理解,但是通識是要經過自己消化再答題,還有通識是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只要合理,就可以接受。

    回覆刪除
  14. fill in blank?這樣的方法不適合通識。

    這樣教雖然可以另學生學習多一些社會上的術語名詞,卻起不到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效果。

    回覆刪除
  15. 通識對學生來說會覺得難因為他們不喜歡閱讀理解,但我覺得fill in the blank適合多一點!!卻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效果!! MS1V(17)陸鉻杰

    回覆刪除
  16. 我同意陳亮延同學的見解。因為如果只是使用教科書學通識的話,可能只需要回答文章中的問答。如果用閱報學通識的話,可以自己思考一些問題給自己然後自己從多角度回答,這樣才能達到通識的目標。

    回覆刪除
  17. 我認為上述文章所提及到的通識教學模式有很多弊處。首先,以「利大於弊」或「弊大於利」訓練學生簡化問題和答案的教學模式與通識的多角度思考理念背道而馳。另外,學生從教師提供的資料去找答案減少了學生的主動性,變相是在做閱讀理解。我認為多角度思考並不能夠靠閱讀理解或每週一課的通識課訓練出來,平時也要多留意社會時事。

    MS1T 蕭珞瑤

    回覆刪除
  18. 我認爲這些題目都規範了學生的思考,令他們不能學到所謂多角度視野和讓學生掌握探究式學習。
    MS1y (4)

    回覆刪除
  19. 我覺得fill in blank並不識合通識科,因為通識科是要同學從多角度來回答...
    陳梓良 MS1V (3)

    回覆刪除
  20. 通識是一個很抽象的一個概念,我想可以分爲兩類:資料類和意見類。資料類是給學生知道確實發生什麽事,以及不同人對這件事的立場,在此可以用填空的問問題方法。意見類,總之要説服到人們支持你的立場,達到易明而詳細便可。但這不能用填空的問問題方法。如果要培養多角度思考,首先一定要自己的立場。

    MS1Y (22)

    回覆刪除
  21. 通識的考卷主要是以閲讀理解為内容吧。可是這種閲讀理解根中文英文的閲讀理解應該是不同的,因爲同事的閲讀理解中的文章是新聞,是報紙上的時事新聞。在做這種閲讀理解的過程中,學生們便能消化了其中要學的東西,再加上閲讀理解的題目會引導學生們探討關於通識的東西。
    MS1Y (29)

    回覆刪除
  22. 我只希望完成了四年的通識科之后,不会吃白果把~

    回覆刪除
  23. 始終通識書也要有習作......打從通識科有教科書就錯了!TOK沒書通識偏要有,但是通識科沒書了教師們又辛苦,通識始終不能跳出傳統教育的框框啊!
    MS1Y (1)

    回覆刪除
  24.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25. 通識等於閱讀理解? 我不認同, 通識是有爭議性的議題, 並不是一些文章


    ms1r 王耀霆 (29)

    回覆刪除
  26. 我認為通識科較為另類。身為一個學生,不是具備了各方面的技能和知識,便可以在答題目時十拿九穩。
    文中帶出「前線教師只好參考坊間出版的教科書或網上教材,再根據自己的理解,教授多角度思維和探究方法。」不完全是培育學生多角度視野、探究式學習的方法。但我認為「老師的教授」抑或是文中引述的「政府代表」、「商人」和「保護維港人士」的「觀點」整理成一般的「好處」和「壞處」的那類型題目(即使是「閱讀理解」),其實也在、也只在學生學習的一環中起輔助、啟迪作用的(問題卷有不同程度的題目,淺顯的題目可以被說成用以「訓練閱讀技巧」與通識科無絕對的關係,但也可以說成是用以作為引起學生延伸思考、增強答問題技巧的起點。我相信一份問題卷不會只有閱讀理解或思考的部份。),透過這些,學生能得著多角度思維和探究方法。而真正的學習,便是在於學生得著後個人的「自學與思考」。
    S4L

    回覆刪除
  27. 通識不能用中文和英文科,著重阅读理解的学习模式
    去学习。应要以讨论形式,让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接收别人的脑袋,探究不同的理据,这才能达到多角度思考。当然学生亦要多阅读报章,多留意身边的时事,加强自己的知識層面,擴阔自己的視野,才能有足够的知識与理据去支持自己的观点。

    MS1I(27)倪晞琳

    回覆刪除
  28. 香港人太注重死讀書了,一點分析能力都沒有,正好這課可以培訓香港人的思維,改善死讀書的壞處。。。

    學習外國的方針也挺好的,可以多元發展嘛。。。但填充題就不太適合了,通識是用來表達意見的。應該給我們說說意見

    MS1_I (4) 陳恩諾

    回覆刪除